杭州市城乡发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东快西慢、东强西弱”,位处杭州西部的5个县(市)人才密度仅为全市水平的60%,优秀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杭州市努力打破制约人才流动的机制瓶颈,积极鼓励优秀人才向县(市)基层流动,既有效缓解了基层人才紧缺问题,又为各类人才发挥才干提供了舞台。
政策覆盖,推进高端人才到县(市)落户
按照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总体要求,各县(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同时根据以城带乡原则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区域人才发展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按照“高层次人才政策全面覆盖、一般性人才政策逐步覆盖”的思路,鼓励人才到县(市)基层扎根。
对县(市)引进的国家、省“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在安家补助、项目资助、居留落户、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与城区同等的经费资助和待遇,累计发放安家补助费1080万元。截至目前,杭州下辖的5个县(市)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名、省“千人计划”人才17名,实现省“千人计划”在县(市)全覆盖。
同时,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设置、医疗服务、人才流动等方面,制定出台吸引和留住高学历人才在县(市)工作创业的优惠政策,近年来县(市)高学历人才引进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同比增长56%。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智力支持力度,从市级人才战略资金中划出部分资金支持淳安县实施“百项国内外引智计划”,4年来共帮助当地柔性引进333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为174个重点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需求导向,选派紧缺人才为县(市)服务
突出需求导向,市本级层面每年统筹向县(市)选派300名以上优秀人才,实现柔性流动。
以“驻点办公”形式服务中心镇建设。2013年通过单位选派、社会公开招募,组成由104名专业干部和专家志愿者组成的指导组分别进驻26个中心镇,补上规划、产业、社会事业等领域人才短板。截至目前,共帮助协调解决发展难题101项,引进高新项目37个。
以“下派挂职”形式提供中短期技术服务。每年选派100名市区专业技术骨干到县(市)乡镇挂职1年,在开展实用课题研究、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派驻到临安挂职的市地铁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冉龙,积极开展杭州至临安轨道交通项目统筹规划及系统构建研究,为推动杭州至临安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提供了很好的决策参考。
以“点单服务”形式实施专家志愿者服务新农村计划。建立农业、工业、卫生、教育等11大门类的专家库,每年由县(市)提出紧缺人才“菜单”,相应组织100名以上专家志愿者到县(市)智力支援。2009年以来,已为县(市)解决技术难题2360多个,提供技术咨询服务3910余人次,促成落地项目近200个。
平台支撑,吸引创新人才到县(市)创业
根据县域经济特点和区域优势,通过牵头协调、需求对接、信息共享、资金奖励等方式,支持县(市)引进和创设人才平台。
支持县(市)打造区域性创新平台,5个县(市)分别建立了青山湖、银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等科技城,集聚创新人才能力不断增强。自临安市建立青山湖科技城以来,4年累计引进香港大学浙江研究院等大院名所、企业研发机构、高校45家,引进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的各类高层次人才2000余名。
帮助县(市)申报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动各类创业园向县市延伸覆盖。到2013年底,共建立省、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家,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6家,入园企业达158家。
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分别在县(市)建立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家。借助浙江大学“人才驿站”平台,引进10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到县(市)创业。积极支持县(市)开展孵化器平台建设,目前县(市)共有各类科技孵化器10个,已成功孵化企业200余家,有效吸引创新人才到县(市)创业。
制度保障,鼓励各类人才服务基层发展
从2010年起,建立区、县(市)人才协作长效机制,杭州各城区、杭州经济开发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市钱江新城管委会,分别与5个县(市)组成5个协作组,每年从8城区和市直相关单位选派优秀人才到对口协作县(市)工作,推动城乡区域联动发展。
2004年以来,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市本级连续10年选派13批1400多名农村工作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工作,让人才到基层锻炼成长,让人才服务县(市)发展。
此外,杭州市还建立完善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通过加强择优选聘、提高薪酬待遇,让大学生人才在基层发挥才干,2007年以来共选聘3647名农业、水利、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目前在岗1876名。(信息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杭仁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