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政策的区域比较
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苏州、无锡、武汉、重庆、西安等10个城市人才政策的分析,大致呈现出如下格局:
奖励性政策竞争激烈,“拼钱拼政策”问题突出。一些地方不断提高人才引进奖励标准的同时,以个税或企业所得税减免和返还为主要形式的税收优惠,正成为各地普遍采用的奖励性政策,且有固化和强化的趋势。相比一次性奖励和税收优惠,绩效奖励和政治待遇也是地方重要的政策创新。北京规定按引进人才对地方财政收入作出的贡献,以市政府的名义予以奖励;苏州规定3年内年销售超过5000万元的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企业,再给予10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以及1000万元以内的融资贷款担保;长沙规定,对有参政议政意愿的已引进高端人才,择优按程序推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候选人。
保障性政策稳中有进,发展较好。海外人才回国(来华)首先涉及“安居”问题,这里面包括有别于本土人才的出入境、身份认定等问题,也有住房、医疗、教育等普遍性问题。各地的保障性政策虽然大同小异,但相比其他类型,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较好,对引进人才的住房、户籍、出入境、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社会保障和医疗等方面都有较全面的安排。从住房保障看,各地普遍采取三种方案:一是放宽购房限制;二是筹资建设人才公寓;三是对购房、租房给予补贴。保障性政策涉及各相关职能部门,因此协调是关键。目前,对于保障性政策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
发展性政策“奖励”色彩浓厚,创新空间大。首先,从内容来看,目前各地在发展性政策方面,主要集中于薪酬待遇、创新创业资助、人才评价考核等,内涵有待拓展。在薪酬待遇方面,海外高层次人才薪酬标准与国际接轨正成为趋势。北京、天津、重庆、西安等地规定引进人才的薪酬待遇参考海外的收入水平,同时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其次,从手段上看,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奖励”的色彩仍较为浓厚,未能很好地体现发展性政策可持续性的特点以及“以点撬面”的作用。随着引才工作的深入,引进人才的数量增多、层次升高,引才的难度也随之加大,事业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海外人才重视。其中,职称评定是海外科研人才顾虑较多,也是反映较大的问题。
发展性政策是创新方向
从三类政策的发展格局来看,不同引才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均衡,要实现引才政策的可持续和科学化,一方面是要弱化奖励性政策的分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发展性政策的创新力度。这里面,需要强调两点:
引才工作要有持续性,“重赏”不是发展方向。奖励性政策以其“强刺激”的特点,对人才流动确实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但是,人才引进政策不等于简单的人才奖励。以物质奖励,特别是一次性奖励来吸引海外人才,绝非长久之计。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初期,借助优惠政策和优厚待遇来引才是必需的,但要让人才真正扎下根来,必须提供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优良环境,帮助人才实现其事业。
发展性政策是人才政策创新的重要方向。打破当前引才政策体系的结构性困境,关键是在发展性政策方面下功夫、求突破,引导地方政府从“奖励竞赛”向“环境引才”转变。要从保护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合法权益入手,对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评价等问题进行重点设计。要从产业、事业的当前实际和未来潜力出发,帮助海外高层次人才尽快了解并适应国内的各项运行规则,缩短“水土不服”的适应期。推进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惯例和规则,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科研环境等。与保障性政策和奖励性政策相比,发展性政策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要针对创新、创业人才不同的活动特点,给予不同的发展性政策支持。对创新人才,可在已有的职称评定特殊政策之外,在团队建设、产学研结合以及项目管理自主性等方面有所创新。对创业人才,在抓好创业服务(特别是创业初期的服务)的同时,可重点从投融资和项目资助方面下工夫。(信息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