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科学发展中努力提升战略支点实力
我们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深刻领会中央战略意图,组织全省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讨论,不断深化认识、丰富内涵;为不辱使命,我们将构建战略支点作为贯穿湖北“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的红线,提出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外开放服务能力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能力。5年多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用战略支点的思想统一认识、凝聚力量、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
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支点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时期是湖北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较快、发展质量较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之一。一是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2010年突破1.5万亿元大关。二是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5年累计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5%,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控制目标,成为全国6个提前完成减排任务的省份之一。三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3.5%,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四基地一枢纽”建设成效明显,支点构架基本形成。深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一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已经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等7个千亿元产业,其中汽车、钢铁、石化产业均超过3000亿元。从2008年起,湖北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位居中部地区第一。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顺利推进。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7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0.8%,光电子、生物医药、电动汽车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产业引领作用开始显现。三是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成效显着。粮食连续7年增产,油菜籽、淡水产品产量一直位居国内前茅,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四是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高速公路、高铁、机场、港口建设取得新突破,武汉成为全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服务和辐射作用不断增强,支点功能初步显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为促进中部崛起作出应有贡献。一是服务功能初步显现。武汉市已有6家外资银行入驻,金融机构聚集度和外向度居中部首位,金融后台产业规模和集中度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周边的能力显着增强。武汉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已成为国内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一;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服务范围涉及江西、湖南、河南等10余省市。中部医疗服务中心、设计中心正在加速建设之中。二是辐射功能初步显现。“十一五”时期,湖北年均专利申请量超过2万件,居全国第8位、中部首位。大量科技成果扩散中部、走向全国。三是集散功能初步显现。随着交通枢纽和中部信息中心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国内重要商品集散地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凸显。
二、围绕支点战略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路径
我们围绕构建战略支点这个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抓好“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民生,形成和完善了支点建设的战略体系和发展思路。
坚持优势突破的发展路径。在深刻把握省情的基础上,走特色发展、差异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围绕农业、工业、科教、生态文明、交通区位“五大优势”,努力探索优势突破、特色发展的路子。实施农业产业化“四个一批”工程以发挥农业优势,推进汽车、钢铁、石化等“千亿产业计划”以发挥大工业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发挥科教优势,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发挥生态文明优势,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发挥区位优势,为推进内生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坚持集聚发展的战略思路。强化系统集成和统筹协调的理念,对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进行前瞻研究、顶层设计和周密部署。一是推进战略集成。提出并实施加快“两圈一带”(即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总体发展战略。重点实施以武汉、襄阳、宜昌为核心支撑的“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以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为核心的“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工程等,聚合发展优势。二是推进资源集聚。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开展跨区域的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区域协作和联动,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各类资源。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打造出东汽、武钢、武烟、宜化等一批工业“航空母舰”。三是推进产业集群。积极对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大力实施“千亿产业计划”和“支柱产业倍增计划”。目前,七大“千亿产业”已成为湖北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坚持“打基础、管长远”的指导方针。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基础环境抓起,谋划和实施一批大项目建设,为长远发展积聚动能。一是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加快以铁路、高速公路、航道港口、机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和太阳能等能源建设全面推进,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大东湖水网等生态工程进展顺利。二是着力强化基础产业。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分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夯实农业基础,粮食连续7年增产。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三化同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增同步”,县域经济已占据全省“半壁江山”。三是大力优化基础环境。在全省大力倡导“发展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人文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的推进模式。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促进经济增长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变。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入,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等领域和环节改革稳步推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坚持试点示范的工作方法。坚持办好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试点,推进战略支点建设由点到面有序展开。2007年以来,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先后开展了青山—阳逻—鄂州和荆门循环经济区试点,启动了黄石、大冶、潜江、钟祥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为探索科学发展、转型发展道路积累了经验;推进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开展了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鄂州城乡一体化、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等试点,为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探索了有效途径;今年,又启动了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加快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以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承担战略支点建设的光荣使命
我们提出把跨越式发展写在湖北“十二五”的旗帜上,奋力实现总量规模的跨越,发展质量、水平的跨越,位次、功能的跨越,惠及民生的跨越,以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和实力,担当起战略支点的重任。
开启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作为内陆省份,湖北与沿海地区差距的深层次根源在思想观念上。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力度,通过思想的大解放,促进改革开放的大深化,大力创新体制机制,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进市场经济新观念的再强化,把湖北丰富的文化积淀转变成有利于发展的文化资源,将湖北人的聪明才智转变成有利于发展的创新创业创造意识,将广大干部的专业素质转变成推动发展的服务本领;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开拓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提振支撑发展的精气神。构建战略支点首先要求我们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不辱使命的信念,树立起支撑战略支点的雄心壮志。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奋力拼搏;要勇于担“难”,敢于碰“硬”,以为求位;要尊重科学,注重从基础抓起、从源头抓起、从根本抓起,切实做出经得起群众、实践、历史检验的政绩。
更加突出主题主线。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把调整结构作为“第一任务”,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把节能减排作为“硬性任务”,坚决完成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指标要求,实行硬约束、硬要求,辅之以硬措施、硬手段,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把“两个创新”作为“紧迫任务”,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以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驱动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以建立转变发展方式的长效机制。
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构建战略支点,实现跨越发展,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鄂西加快构建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基础、以现代工业为支撑的特色产业体系,在长江经济带尽快形成特色鲜明、富有核心竞争力的沿江产业聚集带。充分发挥武汉、襄阳、宜昌的核心增长极作用,形成“三点支撑”、“三核推动”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红色大别山和绿色武陵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推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我们要求全省党员干部把群众工作作为“生命工程”,时刻牢记: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坚持发展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大投入,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工程,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