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公务员考试总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随着今年公务员报名人数的降低,部分职位“遇冷”,使得组织人事部门有必要对现有公务员招录工作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招录工作,有效地加强公务员队伍源头建设。
以江苏宝应县2015年公务员招录为例,该县今年公务员招录(除垂直部门外)面向社会共设置47个职位,招录76名公务员,其中党群机关招录14人、政府机关招录9人、乡镇机关招录39人(包含面向大学生村官招录8人、面向服务基层人员招录4人、面向优秀村干部招录4人)、纪委(监察局)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招录2人、乡镇司法所招录6人、乡镇财政所招录6人。
截至2月16日,全省公务员招录报名缴费工作已圆满结束。宝应县累计完成对1664名符合条件报名者(其中党群口、乡镇完成1275人、政府口完成389人)的资格初审工作,平均竞争比例21.9∶1。今年该县所有报考职位中,最热职位是科协办事员(专业不限)一职,有118人成功报考(缴费92人),其次是安宜镇(注:该镇为城关镇)办事员(专业不限)一职,有104人成功报名(缴费90人)。同时,该县信访局办事员职位[面向服务满3年的大学生村官,招录1人]、法院执行法官助理职位[法律类专业、取得相应学位、非2015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需通过国家司法考试(A)、男性,招录2人],均未达到规定的开考比例,予以取消。
针对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是职业认识回归理性。多数人愿意参加公务员考试,主要看中的是公务员职业稳、待遇好、福利多。但随着近段时间中央落实“八项规定”、纠正“四风”等一系列“组合拳”的出击,逐渐改变了许多人的陈旧观念,使青年考生对公权力、对公务员这个职业的认识回归理性,明白“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的道理。
二是就业观逐渐转变。网络上、现实中不少人反映公务员“越来越不好干了”,公务员离职现象又的确存在,且越发明显,也有机关工作人员坦言,公务员缺乏创新的工作容易让有抱负的人生厌,使公务员职业的“诱惑力”大打折扣。同时,现在企业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也在逐渐加大,就业岗位选择日趋多样化。许多考生会结合自身实际,全面考虑之后做出选择,不再随波逐流,减少了报考的盲目性。
三是工资福利待遇减少。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国家对公务员队伍监管力度逐渐加大,使得众多考生认识到“低工资、多补贴、泛福利”的公务员分配模式并不是普遍的公务员的现状。伴随着公务员各种隐性福利的消失,收入逐步透明、公开化,公务员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双轨制被打破,跟风报名的考生日趋减少。
四是设置条件比较严格。科协、安宜镇等14个乡镇职位因专业不限,限制条件较少,报名人数相对较多。其中该县14个乡镇(明确到具体乡镇)职位招录23名公务员,共计910人报名、794人缴费,平均竞争比例34.5∶1,高于县级机关(绝大部分有专业限制)的平均竞争比例。而有些职位资格条件设置因岗位需要较其它岗位要求高一些,符合报名条件的人本身就不多,再加之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致使个别职位因报考人数达不到开考比例而被取消。
提出的对策建议:
一是统筹编制招录计划。联合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充分调研各单位实际用人情况,摸清用人意向,合并相同用人需求、合并职位设置。合理分配县级机关、乡镇机关招录比例,逐步向乡镇机关倾斜,在安排招录岗位时可以将经济发达乡镇和经济欠发达乡镇合并,采取“定岗不定镇”的方式确定职位,提高录取成功率。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乡镇公务员公开遴选、公开选调新机制,优先从偏远乡镇选调,形成优秀人才到乡镇去、机关公务员从乡镇来的良性循环。
二是合理设定岗位资格。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招录单位岗位设置条件的指导,在不违反上级要求的条件下,降低门槛,放宽条件,尽可能地减少条件限制,使更多的有志人士不因性别、户籍、地域、学历、年龄等条件而被排除在外,让更多符合职位要求的人员参与竞争。此外,针对特殊岗位,要严格按照岗位实际需求设定条件,可以设定平等的非限制性条件,提高人岗匹配度,使其能够用职业资格证书、实际工作经验等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三是发挥定向招考优势。针对县级机关工作职责,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着重充实经济、文秘、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农业技术等方面专业人才。同时坚持面向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志愿者、优秀村干部定向招录,考录后统筹考虑乡镇干部整体结构,安排到合适乡镇,或者留在本乡镇使用,解决其回“家”工作的问题,使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真正成为基层工作的重要力量,并激发其工作活力。
四是改进乡镇考录方式。要进一步优化乡镇公务员源头建设,加大乡镇公务员的招录力度,鼓励本地人员报考,引导应届毕业生、社会人员到乡镇机关去工作,优先照顾偏远乡镇人员的充实,降低县级机关、城关镇的招录比例。贯彻执行《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主动会同上级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更加科学的乡镇公务员考录办法,可以面向社会单独组织考录工作,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采取放宽职位专业限制、限定报考人员户籍等措施及时补充乡镇公务员。(信息来源 组织人事报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