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头致富 四年“三探”种植路
“喜欢倒腾,一个闲不下来的书记。”这是村民对代丙华的评价。
从2010年搬进白茅湖至今,代丙华先后种过大棚蔬菜,从事过蘑菇种植,还尝试过花卉苗木种植,经过多次尝试和探索,这个曾经的农业门外汉成长为如今的技术能手。
在代丙华看来,这都是逼出来的。在丹江口老家,村民都在工厂上班,不种地,当初来天门后,面对耕地,村民束手无策。
今后生产生活该如何走,成为代丙华面临的首要问题,虽然不会种地,但他还是率先在大队建起了蔬菜大棚。
“那时政府对移民创业扶持力度非常大,不仅有蔬菜大棚补贴,还有专业的农技专家前来指导种植。”代丙华说。
2011年,2个蔬菜大棚纯收入1.5万元,试种的成功给村民“打了一剂强心针”,2012年初,24个蔬菜大棚成为代湾大队一道靓丽风景,成为周边移民新村参观的典型。
然而,令代丙华没有想到的是,2012年5月,由于大棚蔬菜集中上市,造成蔬菜滞销,村民刚刚兴起的种植热情降到低谷。
起落之间,代丙华发现,必须发展多样种植,才能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他一边组织村民进行耕种,一边开始探索大棚蘑菇种植。
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代丙华首次种植蘑菇收获颇丰。吸取大棚蔬菜教训,他没有在全村推广,而只鼓励李志兵等几人种植。
2013年,他又转种苗木。代丙华说:“这么折腾,就是想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让大家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带领致富 村民变“股民”
2013年,代丙华开始探索土地流转。他注意到鼎兴公司正在天门寻找流转土地种植苗木。经过一番考察之后,代丙华决定与鼎兴公司合作,将大部分土地流转出来,发展苗木产业。
代丙华说,土地流转后,村民不仅可以拿到流转费,还可以在鼎兴公司上班,赚取劳务费。同时,代湾大队出资建设育苗大棚等配套设施,租借给企业使用,村民进公司打工,而企业收益则与村里分成。简单地说,村民用土地入股,与投资企业组成一个经济实体,村民成了企业股东。
与鼎兴公司合作让代湾大队成为了省级小康移民示范村。从2014年开始,省移民局将在3年内对该队进行扶持,每年投入资金100至200万元,重点对沟路渠、村级建设以及村级产业进行扶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级股份。
社会维稳 细微之处见真情
作为移民村党支部书记,社会维稳是代丙华不能回避的问题。
代湾大队共有移民71户,308人。初来之时,不少移民有抵触情绪,一点小矛盾都可能激化成为大问题。
如何做好移民维稳工作,在代丙华看来,移民问题拖不得,慢不得,做好了这两点,社会维稳就做好了一半。
2011年,因两户之间的“连体墙”,村民陈某一直对住房不满意,经常到场部上访。代丙华得知此事,时不时到陈某家坐坐,耐心跟她做工作。在交谈中,代丙华了解到,原来陈某对房屋质量不满,才将气撒到了“连体墙”上,每次下雨,房屋墙壁都会渗水,影响了正常生活。摸清问题起因,代丙华当即组织施工队,对渗水墙壁进行了整修,一场矛盾得以化解。
在该大队,因房屋质量问题,村民没少闹矛盾,为此,该大队还专门成立了维修专班,只要有村民反映问题,都会第一时间解决,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014年3月凌晨2时,代丙华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惊醒,50多岁的村民刘兴年鼻子流血不止,代丙华立即骑上摩托车,将她送到医院。
由于出行匆忙,两人身上都没带多少钱,不能办理入院手术,在医生为刘兴年处理的过程中,代丙华又折返回白茅湖拿钱。3月的夜晚,冷风冰凉刺骨,往返近40公里路程让代丙华手指冻得麻木,在垫付了5000元办理住院手续后,已是凌晨4点。
代丙华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只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就没有做不好的工作。五年来,代湾大队没有出现过一起大的矛盾事件。
经过几年的发展,代湾大队党支部新增了2名党员、7名入党积极分子,成为服务群众的中坚力量。(信息来源 天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