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服务型党组织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的背景
1.便民服务不畅呼唤新的工作机制。目前,农村社会服务有“三难”:一是专业服务难。乡镇专业部门少、人员紧,专业服务难以提供。如在该县一个只有三个工作人员的法庭,要负责周边三个乡镇近10万人的法律审判职责。二是上门服务难。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节假日才集中返乡,加之地广人稀,难以实现一一见面。三是信息服务难。乡村两级的信息平台单一,公开方式落后,加之农村人员流动性大,往往只知道大的方针政策,而不知具体落实情况。所以,要为农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便民服务,必须充分整合资源,搭建统一平台,实施综合驻村管理服务。
2.农村社会发展需求新的工作机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转型发展,农村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是农民素质越来越高。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思想也越来越活跃,民主意识越来越强,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监督也越来越严。二是农村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村村有网络、家家有电视、人人有手机,传统的靠人叫、喇叭喊、公开墙宣传的陈旧服务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需要。三是农民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文化等需求伴随着经济发展日益增长,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利益诉求趋于多元化、个性化。以上这些变化,要求落实“三在”工作机制,必须主动创新方式,与当前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发展需求相对接、相匹配,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3.乡镇干部不良现象催生新的工作机制。在新的形势下,乡镇机关干部队伍中还存在四种不良现象。一是工作宗旨“淡薄化”。少数干部政治信仰弱化,服务意识不强,扎根基层的决心不坚定,导致工作漂浮。二是工作作风“衙门化”。交通方便了,干部到村却少了,多数时间就呆在办公室电话联系,遥控指挥,与群众的距离远了,感情淡了。三是工作时间“走读化”。一些干部把乡镇当“驿站”,白天来,晚上走,刚好与老百姓“朝出晚归”打了个时间差,老百姓见一面都不容易,更不谈为群众服务了。四是工作方式“简单化”。少数乡镇干部,不熟悉农村工作方式方法,做群众工作时,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工作难以开展。
二、建立“服务型党组织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的具体做法
1、建立全覆盖的综合信息数据库。涧池乡打破党群服务信息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传统格局和工作模式,以乡镇为单位,多方收集,建立三个信息数据库。一是建立居民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详细的信息采集,录入每个居民家庭的信息达85项之多,从最基本的户主、人口到每个人的工作、特长,甚至到这个家庭存在的矛盾隐患等信息。二是建立干部工作信息数据库。将乡、村两级干部以及各类专业人才的基本信息,特别是干部的分工、联系电话、驻村地点、驻村工作承诺、工作动态等信息汇总到平台,同时还包括党的惠农政策、便民服务内容、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村务公开、民政低保等信息一并纳入网上管理。三是建立基层党建信息数据库。以支部为单位,将支部的基本情况简介、活动阵地、党员基本情况、“十星级党员”评议、党务公开等信息电子化。三个数据库均以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收集,并做到及时更新,构成了整个“服务型党组织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的基础。驻村干部有了这“三库”,可以更好的进行科学决策,群众有了这“三库”,对相关信息的查询也更方便了,促使了政府工作的公开透明。
2、搭建驻村工作信息化服务平台。数据库建立之后,如何在驻村过程中发挥这些数据的作用呢?涧池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了三个信息化服务平台。一是综合指挥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是整个“服务型党组织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的核心,建在乡政府,它由一块大屏幕显示器和一台电脑、一部电话组成,具有收集、更新、调阅、处理所有信息以及指挥、协调、监督驻村干部工作的功能。通过它既可以调阅全乡每一位居民的详细信息,也可以通过“有困难找干部热线”一天24小时接受群众诉求;既可以看到每一位驻村干部每天的工作实时动态,也可以随时召开电话会,安排布置工作任务。二是便民查询服务平台。建立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党员群众通过一台触屏式电脑,可以方便查询三个数据库中所有能公开的信息,如政策法规、办事程序、投诉办理的事情的处理进度以及驻村干部工作情况等内容。同时,“综合管理平台”还收集了全乡各地农产品信息,在淘宝网、中华惠农网等网站建立了网店,利用互联网推动富民强村。三是“幸福新农村”IPTV服务平台。与电信公司合作,以村为单位将相关信息通过有线电视传输到千家万户,老百姓只需借助电视遥控板便可以在家对村务、党务公开、驻村干部承诺以及村上大事要事等信息一览无余。目前正在研究实现“三屏”(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融合,即届时外出务工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直接了解家乡情况。三个平台的建立,方便了群众,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驻村办事效率,得到了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的欢迎和认可。
3、建立健全信息网络管理制度。为确保所有信息在搭建的服务平台上安全、有效运转和及时更新,规范出台三大信息管理制度。一是建立信息保管制度。所有信息库安排专人保管,并根据涉密程度,将信息分为公开和加密两种,其中加密的信息只允许相关人员通过密码调阅。二是建立信息更新机制。主要是通过开展定期专项收集,干部巡村入户,由驻村干部、村组干部以及广大党员群众不断汇集相关信息,然后由后台管理员录入管理平台,做到每周收集,每月更新。三是建立投诉信息处理机制。在全乡开通公开电话,通过语音和短信接受广大党员群众的各种诉求,并通过党务政务短信平台将办理事项转发到驻村干部或有关职能部门领导的手机上,督促其按要求回复,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4、创新干部信息化管理载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探索高效的干部管理方式。一是建立干部定位系统。信息系统通过干部的手机,对其工作时间方位进行实时GPS定位,强化了对干部驻村到岗情况的监督管理,确保驻村干部真正驻在村上,同时方便了处理突发事件时的人员调度。二是建立重点任务电子跟踪督办制度。所有重要任务,安排到具体人后,信息处理软件中自动生成提示功能,对没有反馈结果或未按期处理的实时提醒,督促完成任务。三是建立电子版“驻村日常工作管理台账”。驻村干部每日通过手机短信,向综合指挥管理系统上报本日的工作计划和昨日的工作完成情况。每个月由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召开一次驻村干部例会,与会人员对上月完成信息处理结果进行评价,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对不合格的由乡纪委督办,直至合格为止,使驻村工作做到日清月结。
三、建立“服务型党组织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创新引领了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任务。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该县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高效、便捷的优势,探索建立的“服务型党组织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创新了服务改革发展、服务党员群众的的新载体、新手段。开阔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视野、拓展了建设空间、优化了服务方式、提高了服务质量, 符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了党员群众的需求,突破了传统党建思路和工作模式,提升了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启示之二:信息化工作载体加速了乡镇工作方式的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这些都为乡镇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该县创新信息化工作载体,加速了乡镇干部从传统的工作方式向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工作方式大转型,一举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工作理念、业务流程及服务手段,规范和优化了干部的工作方式,适应了现代乡村社会的管理服务和发展需求。
启示之三:信息化管理手段推动了乡镇干部作风大转变。落实乡镇干部“岗位在村、重在服务、责在连心”工作机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创新管理手段,实现了对乡镇干部管理监督的信息化、过程化、精细化,对干部的管理监督做到了事前有目标、落实有监督、过程有督办、事后有反馈、结果有考核,较好实现了对驻村干部管理由 “突击抓为经常抓、被动抓为主动抓、难评价为好评价”的三大转变,调动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了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的落实,促进了干部作风的大转变。今年以来,通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层干部帮扶困难群众510多人(次),走访慰问困难群众140多人(次),代办各种证件 80多人(次)。
启示之四:探索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该县“服务型党组织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建成后,党务政务信息通过有线电视直达到户,实现了信息共享互动,特别是党务政务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发布,全天候面向群众公开,群众可以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和互联网反映诉求和困难,全方位地向党员群众提供了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限制的透明、规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畅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有效促进了基层发展,维护了农村稳定,保障和改善了民生,有效提高了党员群众对驻村服务的满意度。今年以来,全乡共受理群众各类诉求479件,一次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分别达到90%、98.1%,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目标。(信息来源 荆楚旗帜网 中共郧西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