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一是彰显用人导向。党组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了“横向总体平衡、纵向形成梯队、统筹工作需要与干部成长”的用人思路,提拔重用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对不称职、不胜任、不适宜的坚决调整。二是着力健全制度。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干部工作的若干意见》,把中央新精神新要求贯彻到干部工作的各方面。比如,强调运用多种方式,使干部进得来用得好、上得去下得了;推行事业单位职员制,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明确没有2年以上基层领导经历的不能提任司长,激发机关干部到基层锻炼的热情。三是强化责任担当。在动议、考察、讨论决定等关键环节,始终坚持集体领导和把关,明确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人事部门的责任,特别是一把手既充分发扬民主,又敢于担当,坚决按规矩办,带头弘扬选人用人上的清风正气。
综合分析研判透彻。一是平时建好台账。经常性近距离多渠道多侧面了解干部,把各种信息记入台账、互通共享、整合分析,做到胸中有数。二是把住考察关口。坚持“四必”,干部档案必查、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必核、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必听、有问题疑点必清。一年多来,通过“四必”挡住了4名“带病”干部的提拔。三是综合比较印证。建立集体分析研判制度,把推荐考察情况与干部一贯表现作比较,与多方意见相印证,经过多次反复、集思广益提出人选,做到不研判不动议、不提名、不上会。某单位连续两年测评末位,经专门调研、综合分析研判后,坚决调整主要负责人,当年面貌即有很大改观,测评在全委31个单位中跃居第六。
破除“下”的梗阻。一是建立健全任期制。通过分类指导、逐步完善,民委事业单位处级干部普遍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到期考核不胜任的干部自然淘汰,“下”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二是调整人岗不适干部。三是撤换不胜任干部。对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作为、履职上不担当、能力上不匹配、作风上不实在的干部坚决调整。一年多来,先后调整了6名有问题或相形见绌的局级干部。调整前,充分沟通酝酿、研究调整方案;调整后,认真做好思想工作,让“下”的干部本人服气,大家认可。(信息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