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毕业到当上村官,再到创办保康惠龙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彭向伟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所幸,他的坚守与“舍得”让他收获了成功的果实。2012年6月,他获评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村官创业之星。
义无反顾
彭向伟出生在枣阳七方镇,2010年6月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通过应聘留在了石家庄都江堰餐饮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当上了储备干部。得知儿子在大城市上班,年迈的父母逢人就“炫耀”:我儿子在城里上班!
其实,自幼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彭向伟更习惯农村生活,想回家发展的心思一直都没有断。当得知家乡招录大学生村官时,他瞒着父母,悄悄到武汉参加了村官考试。
当得知分到离家三百多里外,又是全山区的保康县时,彭向伟一向少话的母亲默默流泪。她说,山区条件十分艰苦,你这样做让我和你父亲非常失望。如果早知道你读了这么多书又回到农村,我们何必省吃俭用供你上大学,你知道我和你父亲这几年过的是什么日子吗?
看着父母难过的表情,彭向伟心如刀绞。他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选择错了?但生性倔强的他坚定了要在农村要做出一番成绩,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信念。2010年8月,带着父母亲友的质疑与埋怨,彭向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心中向往的那片安静之地——黄堡镇黄龙沟村。
初尝败绩
初来乍到,为了尽快掌握社情民意,彭向伟花了三个月的工资和安置费,买了一辆摩托车,没事时就到村里转转,到农户家坐坐,与他们闲聊。就这样,用了4个多月时间,他走访了全村180多户农户。
通过走访和实地查看,彭向伟发现黄龙沟村有很多的荒山和抛荒地资源,如果利用好了,完全可以变“荒”为宝。当时,保康引进了浙江省一家纺织公司,建厂推广桑蚕产业。彭向伟在网上收集到了相关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后,觉得可行,投资周期短,销路也不成问题。
2011年,彭向伟用从农户手里租种5亩荒地开始尝试种桑养蚕。2012年春,他又与村集体合作,将集体闲置的47亩土地全部栽上了桑树,并发动农户栽种了90多亩。为了便于管理,他筹集资金10万多元,创办了保康县惠龙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建了一个占地700平方米标准化养殖厂,并与浙江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
就在初尝成功、憧憬成功时,2013年春,从浙江传来一个坏消息,浙江公司因保康全县发展面积不大,决定从保康撤资,不再发展桑蚕产业了。没有龙头公司了,意味着突然间销路没有了,蚕种都是农户花大价钱从外地其他公司买进来的,养殖户们不干了,要求村里退赔栽桑树的损失,十几户村民到村委会里要说法。面对老百姓的质问,彭向伟拿出牙齿缝里攒下来的1万多元,村里帮忙垫付了2万元,按每亩每年400元由公司租下农户桑园,先付一半,年底付另一半,暂时度过了难关。
东山再起
整整一个月,彭向伟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两年多的创业,不仅没有赚到钱,还负债了十几万元,很多事想不通,也不愿想,但又不得不去想,他在反思自己:失败在哪里?过于乐观、销路掌握在别人手里、缺乏经验……
然而,失之东隅,得之桑榆。能不能在桑园林下通过放养适量的土鸡,达到桑园不用除草、施肥,又能解决土鸡所需饲料,一举两得呢?一个全新的想法浮现在他脑海里。2013年4月,他通过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微型企业补贴、新增公司股东等方式,筹集资金近20万元。引进了第一批土鸡苗3000只,进行桑园套养土鸡的实验、桑叶饲料的制作,秋下制作了第一批的桑叶茶。2013年底,全年实现盈利6.7万元,赚得了公司转型后的“第一桶金”。
苦尽甘来,彭向伟信心更大、底气更足,今年,他把桑蚕养殖基地扩大到49亩,其中连片27亩,2个土鸡散养厂占地面积120亩,土鸡现存栏8000多只。他说,他将依托养鸡这个主业扩宽公司业务,利用鸡粪发展有机蔬菜,通过发展桑叶茶、桑葚果,桑叶配方饲料等,提高桑园经济效益,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信息来源 荆楚旗帜网 魏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