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引领 群众当家
发布时间:2016/6/23
点击数:
都说孝南区陡岗镇袁湖村有一套村级事务管理“妙招”——举个例子吧,别处得靠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筹款需大半年的工程,这里往往个把月就能搞定。这不,前不久村里有两个组准备修老塆的路和广场,五组只用了2周就筹齐了2万元,六组也只花了一个月。
袁湖村的秘诀,在于发挥党组织引领自治组织作用,引导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这套民主治村模式的创造者,就是当了22年村支书的袁少敏。
2014年底,“袁少敏工作法”被列入全国“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法100例”,成为我省唯一入选案例。
发现:群众才是最佳主角
“一场雨下来,塘满堰满,稻田变泽国。幸亏我们准备早,抢排早排渍水。还有两天一夜的大到暴雨,继续考验我们前期的准备!”19日,刚刚忙完排渍的袁少敏一回家,就发出一条“朋友圈”。“现在再下大暴雨,都不会像当年了。”村民和朋友们不断点赞评论,将袁少敏的话匣子引回20多年前。那时,袁湖村是有名的“水袋子”“穷窝子”,老人常说“下场大雨全村淹,一年只点两次电(过年时和三伏天)。”
1993年11月,当兵转业进城8年的袁少敏,经不住老支书苦口婆心的动员,回村竞选,当上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头件事,他就带领大伙儿维修泵站沟渠,解决排涝、抗旱问题。接着,又修路、建学校。要办好这些事,最难的就是筹资筹劳。
袁湖村有1400多人,6个自然塆、10个村民小组,袁少敏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一家家耐心动员群众参与,苦口婆心找大户筹钱。几年间,群众急需的实事一个接一个办成,但袁少敏总感觉焦头烂额、吃力不讨好。
2004年,村里要修1.2公里通村路,恰好争取到了上级修路补助款,可还需自筹10万元,不少人不乐意。袁少敏把苦恼告诉了村里的几位老人。老人们笑着说:“这是好事啊!这样吧,我们出面做工作,筹六成,你到外面找大户筹四成。”
没等他在外找到大户,村里的6万元就已收齐了。原来,农村宗族观念强,这些德高望重的乡贤前辈们一发话,同姓村民一呼百应。
这让袁少敏感慨:“村级事务,群众才是最佳主角!”
试水:权力下放“村塆理事”
2004年起,爱动脑筋的袁少敏,试着成立村党支部领导下的“五老理事会”,并逐渐发展细化为“村务理事会+协会”模式。村务理事会由全村选举的25名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和老模范组成。全村6个塆分别成立分理事会,总成员50多人,义务服务,不在村两委任职。
村务理事会负责村级事项的决策,具体事项则交由理事会下设的自来水、环境卫生、路灯、老年互助等专项协会分别管理。这种被袁少敏称为“1+X”模式的管理办法,做到“群众的事让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办”。
如东塆和北塆,上月刚安好了66盏路灯。而记者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承诺牌上看到,原计划完工时限是今年11月。“过去村干部把活全部揽下来,群众会疑心采购和安装有没有‘油水’。我们让两个塆的群众自己投票,各自在分理事会下成立路灯协会,负责筹钱、拿采购方案、出图纸、组织投工投劳等。我们村干部将任务分解后,只负责监督和按计划给补贴。”袁少敏解释。
今年以来,袁湖村除安了这66盏路灯外,还挖了7口塘,硬化了1.2公里道路,清理了1.8公里排水渠,完成了一个自然塆低压整改,没有产生任何纠纷。
延伸:群众自治激荡好村风
近几年,袁少敏将“理事会+协会”的成功探索进一步延伸。群众自我决策、管护的不仅是村级事务和基础设施,更是美丽乡村、和谐村风。
在袁湖村宽敞的村道行走,如同走进一个温馨的社区。路旁有美丽的绿化带、新式节能路灯,房前屋后的小栅栏里种着瓜果蔬菜,村庄环境整洁,池塘清澈怡人。
村务理事会和绿化环境卫生管理协会起了大作用。在“清洁乡村工程”活动中,全村10个小组顺利筹集资金62万元,结合新农村建设配套项目,完成5.2公里道路硬化,4公里下水道,建成4处活动广场,清淤2万立方米塘堰,拆除了猪圈、牛棚、厨房等乱搭乱建棚屋35处,建设中无任何矛盾纠纷,真正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监、民事民管。
80岁的黄玉田老人身板硬朗,是北塆绿化环境卫生管理分协会的会长。平时他在家种6亩田,一有工夫就在塆里转转,监督房前屋后的卫生,北塆的村民都服他。
大家交口称赞的,还有袁少敏倡议成立的“和事佬”协会。上周,村里两户袁姓人家,因其中一户屋旁栽的竹子擅自“越界”发生纠纷,打了起来。和事佬协会的袁志刚、袁旺发急忙赶去调解,达成协议:一方砍掉自家越界的竹子,另一方则支付了医药费。处理村里婆媳不和、农田放水、邻里吵架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事佬协会的22个会员也都是一把好手。(信息来源 湖北日报 记者 梁晓莹 通讯员 徐纪芳)
袁湖村的秘诀,在于发挥党组织引领自治组织作用,引导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这套民主治村模式的创造者,就是当了22年村支书的袁少敏。
2014年底,“袁少敏工作法”被列入全国“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法100例”,成为我省唯一入选案例。
发现:群众才是最佳主角
“一场雨下来,塘满堰满,稻田变泽国。幸亏我们准备早,抢排早排渍水。还有两天一夜的大到暴雨,继续考验我们前期的准备!”19日,刚刚忙完排渍的袁少敏一回家,就发出一条“朋友圈”。“现在再下大暴雨,都不会像当年了。”村民和朋友们不断点赞评论,将袁少敏的话匣子引回20多年前。那时,袁湖村是有名的“水袋子”“穷窝子”,老人常说“下场大雨全村淹,一年只点两次电(过年时和三伏天)。”
1993年11月,当兵转业进城8年的袁少敏,经不住老支书苦口婆心的动员,回村竞选,当上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头件事,他就带领大伙儿维修泵站沟渠,解决排涝、抗旱问题。接着,又修路、建学校。要办好这些事,最难的就是筹资筹劳。
袁湖村有1400多人,6个自然塆、10个村民小组,袁少敏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一家家耐心动员群众参与,苦口婆心找大户筹钱。几年间,群众急需的实事一个接一个办成,但袁少敏总感觉焦头烂额、吃力不讨好。
2004年,村里要修1.2公里通村路,恰好争取到了上级修路补助款,可还需自筹10万元,不少人不乐意。袁少敏把苦恼告诉了村里的几位老人。老人们笑着说:“这是好事啊!这样吧,我们出面做工作,筹六成,你到外面找大户筹四成。”
没等他在外找到大户,村里的6万元就已收齐了。原来,农村宗族观念强,这些德高望重的乡贤前辈们一发话,同姓村民一呼百应。
这让袁少敏感慨:“村级事务,群众才是最佳主角!”
试水:权力下放“村塆理事”
2004年起,爱动脑筋的袁少敏,试着成立村党支部领导下的“五老理事会”,并逐渐发展细化为“村务理事会+协会”模式。村务理事会由全村选举的25名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和老模范组成。全村6个塆分别成立分理事会,总成员50多人,义务服务,不在村两委任职。
村务理事会负责村级事项的决策,具体事项则交由理事会下设的自来水、环境卫生、路灯、老年互助等专项协会分别管理。这种被袁少敏称为“1+X”模式的管理办法,做到“群众的事让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办”。
如东塆和北塆,上月刚安好了66盏路灯。而记者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承诺牌上看到,原计划完工时限是今年11月。“过去村干部把活全部揽下来,群众会疑心采购和安装有没有‘油水’。我们让两个塆的群众自己投票,各自在分理事会下成立路灯协会,负责筹钱、拿采购方案、出图纸、组织投工投劳等。我们村干部将任务分解后,只负责监督和按计划给补贴。”袁少敏解释。
今年以来,袁湖村除安了这66盏路灯外,还挖了7口塘,硬化了1.2公里道路,清理了1.8公里排水渠,完成了一个自然塆低压整改,没有产生任何纠纷。
延伸:群众自治激荡好村风
近几年,袁少敏将“理事会+协会”的成功探索进一步延伸。群众自我决策、管护的不仅是村级事务和基础设施,更是美丽乡村、和谐村风。
在袁湖村宽敞的村道行走,如同走进一个温馨的社区。路旁有美丽的绿化带、新式节能路灯,房前屋后的小栅栏里种着瓜果蔬菜,村庄环境整洁,池塘清澈怡人。
村务理事会和绿化环境卫生管理协会起了大作用。在“清洁乡村工程”活动中,全村10个小组顺利筹集资金62万元,结合新农村建设配套项目,完成5.2公里道路硬化,4公里下水道,建成4处活动广场,清淤2万立方米塘堰,拆除了猪圈、牛棚、厨房等乱搭乱建棚屋35处,建设中无任何矛盾纠纷,真正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监、民事民管。
80岁的黄玉田老人身板硬朗,是北塆绿化环境卫生管理分协会的会长。平时他在家种6亩田,一有工夫就在塆里转转,监督房前屋后的卫生,北塆的村民都服他。
大家交口称赞的,还有袁少敏倡议成立的“和事佬”协会。上周,村里两户袁姓人家,因其中一户屋旁栽的竹子擅自“越界”发生纠纷,打了起来。和事佬协会的袁志刚、袁旺发急忙赶去调解,达成协议:一方砍掉自家越界的竹子,另一方则支付了医药费。处理村里婆媳不和、农田放水、邻里吵架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事佬协会的22个会员也都是一把好手。(信息来源 湖北日报 记者 梁晓莹 通讯员 徐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