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委组织部
动议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初始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选人用人的走向和结果。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动议主体不清、程序不明、责任不分等问题,我们根据新条例,从动议主体、重点环节、效果评估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提高动议质量,切实把好干部选拔第一道关口。
明确具体责任,规范动议程序。条例对动议的规定要真正落到实处,程序的规范和责任的明晰是重要保障。在动议环节中,党委(党组)负责明确动议目标、启动动议程序;组织部门负责提出初步建议,形成动议工作方案。界定动议情形。在领导班子换届、班子调整优化、机构改革和机构变动、职位空缺、回避交流、军转干部安置等情形时,方可启动动议程序。这两年,市委带头执行,全市没有出现临时动议、违规动议的情况。优化动议方案。在听取各方意见、反复酝酿的基础上提出初步工作方案。对没有意向人选的,坚持“一个空缺岗位要有多个人选比较,一个优秀干部要有多个发展方向”,多层次沟通酝酿,反复比选考量,对某些职位预设多个人选,一些意向人选预设多个职位,形成“多对多”的优选格局。对有意向人选的,既注重适岗性评判,又注重风险评估。实行痕迹管理。按照“谁提名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首提责任制和全程纪实制度,确保权力行使有迹可循、责任追究有据可查。
注重统筹谋划,提高动议质量。程序是硬功夫,统筹是活功夫。实践中我们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研判。市委组织部每年开展一轮干部约谈,每两年开展一次普遍考察,全面掌握班子总体运行情况和干部一贯表现,明确优化方向;通过处室经常性研判和领导集中研判,对领导班子和干部作出总体评价,按照A(好)、B(中)、C(差)进行分级定档,确定不同类别干部的使用建议,增强班子配备和干部选任的前瞻性、计划性和主动性。二是通盘考虑。把管宏观与管微观相结合,组织意图和个人意愿相结合,每年年初围绕班子建设和发展需要,梳理排定岗位需求,提出全年干部调配总体原则和方案。干部调整不拘泥于“点对点”填空式配备,而是着眼“盘活”全市干部资源,注重联动谋划,力求通过一次调整,解决一批问题。三是聚焦主题。每次动议,市委都确定主题方向,主要包括优化结构、配强板块、培养新人、轮岗交流等。组织部门紧扣主题,明确动议的范围、所涉班子、规模数量、人选来源方向等意向性思路,提出拟选配的职位、条件、方式和程序等初步考虑,有效提升动议运行的质量。
加强评估反馈,检验动议成效。动议做得好不好,不在自我感觉,要靠实践检验和群众评判。在动议实施后,我们认真开展评估,及时检验动议的质量和效果。一方面,加强内部评估。把动议环节置于干部选任全链条进行印证、比照,通过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前公示等环节来检验动议的公认度和公信力。一批干部调整后,及时听取相关领导意见,与干部原单位和现单位进行沟通,多角度跟踪考察班子运行情况和干部任职表现,检验动议效果在干部层面的整体反映。另一方面,掌握社会反映。通过特邀监督员会议、组织部长下基层、收集网络社情民意等途径,有针对性地了解干部群众对某次干部调整的反响,进一步分析动议工作的群众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新条例颁布以来,随着动议环节操作的不断规范,我市干部工作的运行状态进一步优化,社会评价进一步提高。2014年,我市“一报告两评议”测评结果显示,选人用人工作总体评价满意率为97.97%,新选拔任用的35名正职干部综合满意率为96.34%。
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 打造转型升级新优势
扬州市委组织部
在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强产学研合作是一篇常做常新的大文章。近年来,我们紧扣扬州产业特点和基础,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以人才结构的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较好成效。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4%。
充分发挥省科技镇长团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产学研合作无缝对接。把科技镇长团作为“第二人才办”“第二科技局”,加大配备使用力度。放眼全国选。围绕产业特色、技术需求,带领相关部门、乡镇主动拜访知名高校院所,选拔专业技术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团员来扬挂职。5批次215名团员中,来自省内外“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的占70%,覆盖所有乡镇。双岗双职用。根据科技镇长团成员专业背景,安排每人既在乡镇、园区挂职,又在科技、经信等部门兼职,让人才招引人才、教授联系教授,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效率。续聘转聘留。各地建立长期联络机制,聘请老团员继续挂职或担任联络员,努力让团员一次挂职、长久服务。
深入实施企业柔性引才工程,推动产学研合作提档增速。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大力推动企业柔性引进专家教授。深入开展“科教合作新长征”。市委、市政府组团拜访高校院所30余次,组织、人社、科技部门主动跟进,与中科院、清华等签订合作协议;带着企业负责人,组成100多个小分队,走进高校院所点对点敲门问贤。持续开展“千博进千企”活动。每年初,在充分调研征集基础上,向高校院所发布人才和技术需求3000余项,增强柔性引才和产学研合作的实效性。积极开展“科技副总”选聘。以产学研项目为依托,从清华等高校柔性引进16名高层次人才,在重点企业担任技术副总,指导科技研发。同步选聘14名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
着力加快人才载体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生根开花。突出资源集聚,推动各地大力建设人才科技创新载体。全面建设科技产业综合体。推动建设集孵化器、加速器和创新中心于一体的科技产业综合体,全市已建成231万平方米,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来扬创新创业,目前在孵企业521家,实现年销售30亿元。同时,清华大学扬州智能装备科技园、东南大学科技园、微软等名校名企的研发中心先后落户扬州。加快建设“三站三中心”。着眼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导高端人才团队聚集企业,建成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534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93.9%。推动建设校企合作联盟。主动当好中介,推动校企全面合作,新建校企联盟250家,实施协同创新项目912项。
构建“6+1”人才政策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久久为功。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金融支持、住房保障等6项人才政策,深入实施绿扬金凤计划,构筑人才政策比较优势。金融扶持注重精准滴灌。优化财政资金投向,为企业产学研合作提供各类贷款65亿元。鼓励产学研项目做大做强,加快上市步伐,成立北京产交所、上海联交所扬州工作站,18家企业新列入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8家科技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合作项目注重绩效优先。开展项目“拨改投”试点,变政府无偿资助为债权投资,建立13项指标,全面考核项目的综合效益。服务保障注重拴心留人。及时兑现住房保障资助资金,126名引进人才享受子女就学优惠政策,900多位高层次人才享受绿色医疗通道服务,形成扬州引才用才留才的比较优势。
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让民主生活会高质量成为常态
宿迁市委组织部
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增强党的生机活力的一大法宝。市委在全面总结教育实践活动民主生活会做法经验的基础上,着眼常态长效,制定实施《从严从实召开市、县(区)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八条规定》,并用来指导2014年度民主生活会,收到了较好效果。
突出学习提升,统一思想聚共识。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民主生活会之所以开出了高质量,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思想根基打得牢。认识忽高忽低,措施就会忽软忽硬。在不搞集中教育活动的情况下,开好民主生活会,必须始终绷紧思想认识这根弦。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常委班子带头集中学习,组织全市干部集中轮训、覆盖到村。市、县两级中心组专题学习37次,开办轮训班18期。组织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大调研大讨论,对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回头看,把市委关于民主生活会的“八条规定”作为必修课。深入开展谈心谈话,市委班子成员普遍开展一轮一对一谈心谈话,对以前的问题重新扫描,对拟提的意见提前亮底,谈开谈深谈透,全面做好思想发动。
突出问题导向,动真碰硬真批评。民主生活会开出质量、开出水平,必须把问题导向贯穿始终,真正做到自我批评够准、相互批评够狠。严格查找问题。会前班子成员通过换位体验、驻点调研、网络征集等方式查找群众不满意。市委下发《查找问题对照自查表》,分类列举问题症状,各级领导班子主动认领、集体会诊、逐一回应,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征集意见建议5900多条。严密会议程序。借鉴教育实践活动做法,会上发言严格按照三个步骤进行:首先书记代表班子对照检查,然后个人对照检查,接着班子成员逐一过堂。具体到每个同志也分为三步,第一步自我批评,第二步其他同志至少提出一条有辣味的批评意见,第三步发言同志对照批评意见再作表态。严明纪律要求。市委专门明确,相互批评做到“五个一律”,即一律互称同志、一律不谈成绩、一律摆明事例、一律不表白辩解、一律不搞无原则纷争。
突出以上率下,主要领导作示范。一把手的态度和决心决定民主生活会的深度力度,一把手的示范和引领决定民主生活会的氛围效果。一把手当好第一标杆。会前,市委书记主持起草常委班子对照检查材料,将个人剖析材料发给班子成员和下级党委书记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发给各级一把手示范参照,会上带头请每位同志对其提出批评意见,放好样子。一把手落实第一责任。召开下级党委书记约谈会,层层传导政治责任。每位市委常委挂钩联系1个县(区),全程参与党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并下沉一级,至少参加一个基层单位的民主生活会。市委书记分别约谈5个县(区)、86个市直部门一把手,推动了各级一把手带好头、掌好舵、履好职。
突出督查指导,严格把关求实效。开出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既要靠内力驱动,又要靠外力推动。市委派出15个督导组,认真审核工作方案,严把程序不缺;按照“四个必须”“四个不准”的要求,逐一审核对照检查材料,严把内容不空;全程参加民主生活会,对批评和自我批评不痛不痒、走神散光的,当场指出提醒,严把发言不偏。在全市106个县处级领导班子、592个乡科级领导班子中,有128份剖析材料被责令返工、27名干部被约谈提醒、13家单位被延期开会。
坚持以上率下 深化作风建设
江苏省公安厅党委
领导作风既是作风建设的关键,又是改进作风的突破口。我们在推进全省公安机关作风建设上,坚持从厅领导班子做起,从改进领导作风抓起,发挥以上率下示范作用,促进了队伍作风建设和公安工作的双提升。去年,全省公安机关主要业务指标保持全国领先,公安厅在省级机关万人评议中名列前茅。
坚持三个先行,强化担当转作风。领导作风关系事业发展,影响队伍风气,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公安机关领导干部更应当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和过硬的工作作风。思想先行。2013年,厅党委在全省开展了“为何从警、如何做警、为谁用警”大讨论,去年又在厅机关开展了3次集中学习教育,查找思想上的差距、工作上的不足、行为上的瑕疵,进一步强化改进作风的思想自觉。标准先行。专门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在精文减会上,省厅每年召开市公安局长会议不超过2次、每次不超过1天,非涉密文件、简报一律上网发布流转;在公务接待上,一律在内部招待所,中午在食堂吃自助餐;在工作落实上,将年度重点工作逐项分解到党委成员和部门,重大工作和专项行动党委成员全部到市县局驻点检查督导。整改先行。每年组织党委成员到各市向社会各界报告工作,并经常向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代表征求意见,梳理分析工作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党委成员和各部门对号入座,逐一抓好整改落实。
抓住三个环节,发扬民主转作风。发扬民主是改进领导作风之要。厅党委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广泛听取各层各级的意见建议。谋事深入调研。在2013年组织开展一个月大调研之后,去年又组织党委成员、13个市公安局长,开展了一个月的集中调研,并约请50名县(分)局长、50名市局警种部门负责人和200名派出所长一起参与研究谋划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改革发展。决策广开言路。对各项重要决策,不仅在内部充分研究讨论,而且反复征求机关部门和省辖市局的意见。出台的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打造实战化职业警队和加强公安党建工作等意见,都经过上下几个回合讨论修改,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得到了基层的认可。用权接受监督。在涉及人财物等重要敏感事项上,不仅建立了一套规范权力运行制度,而且主动接受基层和民警监督。专门开发了省市公安监督综合信息平台,并建立了市、县局党委书记每季度参加上一级党委中心组学习,每年参加上一级党委民主生活会,省厅、市局每年对下一级公安机关党委班子工作考核巡察“三项制度”,上下互相监督,确保权力运行更加阳光透明。
优化三个服务,主动作为转作风。抓作风、改作风,主体是干部,主题是服务。在服务发展上,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提供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特别是南京青奥会和国家公祭日活动这两件国家大事,组织10万民警奋战一年,全警连续三个月时间没有休息,全力以赴做好安保工作,圆满完成安保任务。在服务群众上,厅党委出台了服务群众十二项措施,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和同城新增住房自由落户政策,实行在窗口单位全日制受理群众急办公安业务等,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在服务基层上,建立厅党委成员和机关各部门联系基层长效机制,组织300名副处以上干部与全省99个县(市、区)局、200个所队结对联系;改进公安工作绩效综合考评办法,减少几百项对基层的考核;出台关爱民警十项措施,努力为基层民警多办实事、多解难事,进一步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突出政治功能 强化服务功能 扎实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张家港市委
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开展活动、体现战斗力的最基本单位。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践中,我们坚持把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有机统一起来,找准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的切入点,通过服务更好地体现政治属性、彰显政治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扩大有效覆盖,在健全网络中建强堡垒。发挥党组织整合带动作用,着力编织开放融合、盖边沉底的服务网络,将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神经末梢”,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区域化统筹。按照“单位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打破城乡党组织设置条块界限,在全市范围划分112个党建区域,覆盖927个党组织,把隶属不同系统、相对松散的党组织联系成紧密的党建共同体,形成“一个核心、多个堡垒”的服务型党组织网络体系。行业化牵引。充分发挥条线、涉外部门职能服务和党建资源“两个优势”,将党的工作延伸到商贸圈、驻外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细胞上。由张家港边检站党委牵头31家涉外码头企业形成“沿江党建带”,在推进沿江发展、促进诚信经营、维护口岸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网格化辐射。以相对集中居住区域为基础,将村、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全市建立一级网格l313个,二级网格6621个,推动党员干部“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创新内容方式,在优化服务中凝聚人心。服务是金,服务出满意度,服务出凝聚力。我们着眼群众多元化需求,在服务的特色化、精细化、实效化上下功夫,以高品质服务赢得群众“点赞”。菜单式互动。广泛开展“民生面对面”“民生集市”等听民声活动,在集中梳理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形成服务菜单,各级党组织进行有效对接,形成“问题群众点、难题组织解”的互动服务机制。项目化推进。每年从市级、各党工委和基层党组织三个层面,分别确立A、B、C三类服务项目,建立项目数据库,由市委常委、各级党组织书记包挂联系“书记项目”,通过年初公开承诺、年中过程分析、年底综合评估、全程跟踪督促,确保服务项目落实落地。社会化考评。根据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和党组织不同目标定位,制定包含4大类、12项基准指标、200项分类指标的服务型党组织考评体系,引入社会化评价,通过向群众述服务、由群众当“考官”,把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成效的评判权真正交到群众手中。
坚持先锋先行,在扎根群众中引领群众。注重激发党员的主体活力,引导党员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带头服务、带领服务,把党员的主心骨形象牢牢镌刻在群众心中。以党员先锋团队引领推动发展。广泛建立以党员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科研攻关团队,带领广大职工为发展争作贡献。目前,全市共组建了327个党员先锋团队,2000多名党员带动近万名职工群众在岗位上争先创优。以党员志愿活动引领奉献社会。以区域或社区为组织单元,以党员干部为骨干、吸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共同参与,按照“支部+协会+志愿者”模式,组建不同类型的社团组织,培育群众性服务团队,实行编组包干、划块明责,全市1275个党员志愿者团队、11万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者服务在基层、维稳在前沿。以党员中心户引领促进和谐。按照地域相邻、就近便利的原则,以10-15名党员为单元,设立1252个党员中心户,挑选政治素质好、服务本领强、群众威信高的老党员担任中心户长,宣传党的政策、教育引导群众、调处社会矛盾、参与基层治理,打造了一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抓早抓小重日常 从严从实管干部
盱眙县委
我们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的有效路径,从严明干部行为规范入手,在全面准确掌握干部信息上着力,在严格落实管理措施上较真,切实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立规范、讲规矩,划出从严管理干部硬杠杠。把干部自觉接受党组织管理作为重要规矩,并把这一规矩固化为制度规范,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日常行为有标尺。明确“七一”党日必须重温入党誓词、诵读个人入党志愿书,领导干部履新时必须向宪法宣誓、联系服务群众时必须佩戴党徽等硬规矩。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定期撰写党性分析报告。小事小节有戒律。严明“一个不许、五个严禁”规定,从不得让工作人员拎包、开车门、拿茶杯等细节管起,从禁止工作日午间饮酒、上班时间上网玩游戏以及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小事严起,违禁令者严肃追责、点名曝光。组织管理有责任。建立党委抓党建责任清单,把干部管理列入重要内容,探索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责任划分的具体办法,形成可追溯的管理链条,推动责任落实到位。
摸实情、查问题,增强从严管理干部针对性。全面真实掌握干部情况,才能严到实处、管到点上。搭建信息平台。集成纪检、组织、公检法等18个部门的干部信息,建成干部信息纪实网络管理平台,涉及干部的信访举报、网络舆情以及婚姻、房产、债权债务、配偶子女经商等36类信息均及时录入,每月动态更新,初步实现对干部工作圈、社交圈和生活圈的全覆盖。开展“五维评干”。把好干部标准和“善谋事、敢担当、能创新、会动员”盱眙“四型”干部特质结合起来,从事业忠诚度、工作负荷度、岗位胜任度、环境融合度、从政廉洁度五个维度,每半年对干部进行一次综合评价和排序,其中包括班子成员对其他成员的排序,对综合排名靠前的121名干部予以重用,对表现突出的148名中层干部纳入后备干部库;对每个维度排序倒数第一的115名干部,及时反馈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干部本人,下发提醒通知单要求限期整改。推行缺点清单。在干部推荐工作中,各单位“一把手”必须列出被推荐人选缺点清单并签字背书,否则推荐对象不得列为考察人选。在平时谈心谈话、年度考核中,班子成员背对背列出其他成员缺点清单,并列举事例加以佐证。
严措施、重实效,打好从严管理干部组合拳。从严管理干部,既要严格要求,也要综合施策。实行常态化督导巡查。由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退休干部组成党建督导巡查组,对干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日常巡查,对人事、财务、行政审批、工程建设、财政专项资金“五项权力”运行情况进行季度巡查,对反映强烈的信访案件、难点问题进行跟踪巡查,对涉及土地出让、涉农资金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巡查。实行动态化研判预警。充分运用干部纪实网络管理平台的信息,通过“三员”队伍查、谈心谈话核、联席单位议,定期开展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分析研判,视情况启动“红、黄、蓝”三色预警,及时进行关爱提醒和风险预警。实行精准化抽查核实。拓展个人事项报告范围,把债权债务、配偶子女经商等纳入报备内容,每年按10%的比例随机抽查,对抽查结果分析研究,及时将风险信息反馈给干部所在单位。
(中国组织人事报 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