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是指位于何场村的鸿远农机专业合作社。
作为全市示范合作社,鸿远靠马铃薯打出名气,成为上好佳、好丽友等知名食品企业的供货商。近年来,合作社在稳固马铃薯、地瓜种植面积的同时,发展大棚蔬菜250亩,亩平收入过万元。
17日,合作社的蔬菜大棚,一垄垄已经寸许深的松花菜绿得鲜嫩。
“看这长势,这批松花菜8月底就可以移栽。”合作社理事长、何场村党支部书记梁红清话语间透露出减灾止损的信心。
7月份的洪灾,合作社也未能幸免,200多亩露天蔬菜地和43个蔬菜大棚全部受灾。但洪水退去后,社员们不等不靠,迅速行动,开展生产自救。
眼下,松花菜、黄瓜、莴苣、甘蓝等抢播的蔬菜苗长势喜人,即将在8月底9月初移栽。
合作社干在前面,同样受灾的村民们看在眼里,坐不住了。不久前,何场村三组种植户张全红找到梁红清,要求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
为什么跟着合作社干?“去年种的一季莴苣没摸准市场行情,亏了不少,今年的辣椒又受了灾,可不能再亏了!”张全红说,“把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600元的租金收入是稳稳的,来打工一天还有100多元的打工收入,比自己单干心里要踏实。”
生产自救、减灾止损,合作社确实有着一般农户无法比拟的优势。
“这袋甘蓝种子,农户去买要60元,而合作社批量购买,只需要55元。”梁红清拿出一袋甘蓝种子介绍,统一购买种子农资,统一机耕整田,统一田间管理,将生产自救的成本降到最低。
“该种什么?种什么赚钱?我们没有经验。”村民陈真义也找到梁红清。
“跟着我们种,合作社负责统一销售。”念了20多年蔬菜经,经常往来武汉、襄阳、荆门等地蔬菜批发市场的梁红清告诉他,补种改种不能盲目,要摸清市场的规律。
眼下,在该镇何场、梁场、陈云等村,受灾之后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种植的村民达到30多户,面积近300亩。
“合作社有种植经验、有市场渠道,找合作社就是找市场!”拖市镇负责人表示,在生产自救中,该镇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龙头”作用,带动群众高效抢种补种,力争将损失减到最低。(信息来源 天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