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整整三年前。那一年的12月4日,刚刚履新不足20天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八项规定”。那时,它还只是一个篇幅不长的文件,而非中国政治领域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
风,起于青萍之末。在不经意间,“八项规定”成为中国共产党重塑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利器。时光倏然,三年已过,“八项规定”改变了中国。
① “全面从严治党”的开山之作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展现出的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分析人士认为,十八大以后,“全面从严治党”是从抓作风开始的,而抓作风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出台“八项规定”。
“开山之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认为,过去三年间,人们意识到,“八项规定”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不是一次走形式,而是许多改革的开始。
自此以降,一系列抓作风的措施陆续出台。反四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教育实践等活动或措施相继开展,配合着震慑官场的反腐败浪潮,使得作风建设在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威力。
治标是为治本赢得时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2013年初的表态,如今看来正逐步实现。从治标开始的“八项规定”,在过去三年间逐渐赢得民心、获得支持,并将一些好的做法与措施制度化。
“官场的风气出现了根本的改变,旧习惯已经破除,新作风正在产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燕继荣教授认为,“八项规定”代表着我们党希望彻底消除潜规则的决心,而“八项规定”的持续发力,则证明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全力扭转风气。
“不管你做什么,只要违反规定就要严肃处理,这个属于‘治标’;给你制定规则,必须怎么做,形成新规则,这个属于‘治本’。”燕继荣认为,尽管新的规则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形成,但苗头已经非常明显。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看来,从“八项规定”开始,随着最近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相继出台,我们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党风廉政、反腐防腐体制。
竹立家告诉记者,过去许多官员观念里对三公消费、大吃大喝等不以为意,觉得这不算腐败,这些思想在“八项规定”等一系列严格措施出台之后,得到了很大改变。
“人们意识到,贪污腐败都是从小事开始的。所以作为十八大以来第一个出台的关于作风问题的文件,‘八项规定’管的看上去是小事,实际对于观念的改变有着很大的作用。”竹立家认为,在这个基础上,才深入改变了许多官员的意识。
② “动真格”与“持续动真格”
“动真格”,这是许多人对八项规定的印象。而“持续动真格”,则是过去三年中的常态。
从车子到房子,从会风到报道长度,人们发现“八项规定”事无巨细都要管,更发现这种事无巨细都要管的风格,成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鲜明特点。
本报曾总结过中央纪委反腐的时间特点,“周一拍苍蝇、周末打老虎”。其中周一被公布的“苍蝇”,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受到的处分。遵守“八项规定”成为公务员们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准则。
既有平日里的坚持,也狠抓节假日等时间节点。自2013年起,人们印象深刻的是,每逢佳节,春节、中秋节、教师节等,中央都会专门出台文件,严刹送礼之风。来自河北邯郸的小赵告诉记者,出身公务员家庭的他发现,如今过中秋节月饼要自己买,家人也很少出门应酬了。
而在实施三年之后,“八项规定”的力度有增无减。在中央巡视组的一系列整改措施通报中,人们更是发现,“动真格”并非一句口号那么简单。
最近分别发生在北京和湖南的两场婚宴,很能说明问题。两相对比,不守规矩的后果的确“很严重”。
12月1日,教育部党组召开视频会,对近期查处的中央音乐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3所部属高校4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等典型案件进行通报。引起舆论很大反响的是,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因为其女违规操办婚宴问题,而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被免去了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委员、院长职务。
而在11月17日,湖南怀化市委书记彭国甫向该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呈送了一份《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操办婚礼事后报告表》。这场同样为孩子办的婚礼,只邀请了双方亲戚代表及孩子的部分老师和同学。婚礼当天,从婚庆公司租了4辆车,准备的7桌酒席均未坐满,直系亲属以外人员的礼金礼品也全部退回。
“持续动真格”最直接地体现在了中央纪委网站上。事实上,过去三年间这个网站每月更新一次月报,从未间断。中央纪委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9个中央和国家机关中,都建立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月报制度,还在官网设立了专栏曝光典型案例。
一开始,通报中还模糊掉人物姓名和身份,如今已经实现了常态化的“指名道姓”,从部级领导到村干部,出现在这份名单上的官员有名有姓,就出现在每个人身边,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制度的信赖。根据中纪委月报显示,仅2014年就有2名省部级、175名地厅级官员因违反“八项规定”被查,平均下来每两天就有一名厅级以上官员被通报。
随着时间推移,量变日渐累加。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3085起,处理71748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3646人。而今年前10个月,全国已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7328起,处理36699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3951人,这其中,违规公款吃喝3298起,公款国内旅游1399起,公款出国境旅游244起,违规配备使用公车7153起。
③ 从风气变化到“显规则”发威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示,应当通过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形成这样的有效机制。在“八项规定”实施三周年之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是,“不敢腐”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
“我们看到,现在中纪委和各地纪委的通报中,暴露出来的很多都是过去犯的错误,这很能说明问题。”燕继荣认为,在日渐形成的新的常态中,公务活动会变得非常简单。
受访专家认为,“八项规定”首先带来的是风气变化。对于许多官员来说,出门自己开车、晚上回家吃饭,已经逐渐成为习惯。而在工作中,会议少了、文件少了、接待少了,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减负。
甚至一些落马官员也感慨,“八项规定”等一系列措施对于风气的改变巨大。
“假如‘八项规定’、‘反四风’、‘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重大举措早出台3—5年,我可能也不至于痴迷上疯狂的石头,犯下如此重罪,我受贿额的90%都是发生在我担任了副省长后的几年。因此,血的代价和沉痛的教训让我认识到,党中央对党员领导干部从严要求和严格管理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最大关心和爱护。”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在法庭上的陈述,在落马官员中很有典型性。
财政部公布的2014年度中央决算数据显示,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合计58.8亿元,比上年减少11.35亿元,下降16.2%;比预算数减少12.71亿元,下降17.8%。“三公”支出创近年最大降幅。
谢春涛认为,这种风气有传递效应。他说,这些措施改变了党的各级领导的作风,从而改善了党员们的作风,进而对社会的风气起了改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改变领导干部的作风,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毕竟他们是‘关键少数’。”
这种风气的变化,改善了党和政府以及官员们的形象。
“十八大以来,我们真正树立起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就是从‘八项规定’开始的。”竹立家分析说,无论反四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是大规模反腐,都是一环扣一环的。“真正让人民群众认可我们,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措施才是有分量、有权威的。”
而“八项规定”所产生的一系列示范带头效应,都使得它成为一个关键性的文件。竹立家认为,之后许多进一步夯实干部行为作风的规定与措施,实际上都是和“八项规定”相呼应的。它对于规范干部行为,对于后来许多改革措施的出台和实现,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给潜规则留下机会,显规则就能发威了。燕继荣认为,党纪国法一直都有,但是很多时候要么太原则,要么没有在实际中得到执行。在现实中都是潜规则在运行。
“如今显规则认真了,不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上下一气,通过纪律检查,通过群众举报,真正落实到底。”燕继荣认为。
如今,随着制度的完善,讲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成为当下官场的常态。而由“八项规定”开启的净化中国政治生态的步伐,走过三年的时间,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坚定。有理由相信,我们如今仍身处让人振奋的变革的时代。(信息来源 人民网 刘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