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NEXT
        PREV
        组工要闻
        首页 当前位置:天门组工网 >> 组工要闻
        希望的田野党旗红
        发布时间:2015/11/18 点击数:
            田畴缀绿,沃野金黄。初冬的天门大地,到处呈现出一片收获后的景象。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总有一面旗帜指引着方向、鼓舞着力量,这,就是飘扬的党旗。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切实履行党建工作责任,以严实的作风、积极的作为,推动了农村基层党建的全面进步、整体提升。

          支部建在产业链  示范引领促发展

          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5000亩稻鳅共生基地里,谷归仓、鳅正香。

          作为全省农业生产的一面旗帜,华丰去年流转土地8.6万亩,生产水稻、小麦、油菜总计1.8亿多斤,经营收入3000多万元,社员人均分配8万余元,创造多项全省第一。

          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吴华平介绍:“2011年以来,我们以党组织为依托,以合作社为载体,探索出了一条以党建聚人心促发展的新路子。”

          合作社广泛开展“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能手、把生产经营能手培养成党员”的“双向培养”,组织党员开展“三比三看”:比技术,看谁生产效益高;比规模,看谁带动能力强;比奉献,看谁扶持人员多。目前,18名党员个个都已成为合作社的主力军。

          像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这样成立党支部带民致富的,在天门不是少数。近年来,我市始终强调党的组织优势要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链为纽带,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采取“支部+合作社”、“支部+农业龙头企业”等模式,重点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构筑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党组织为依托、党员产业大户为纽带、普通党员为主体、广大群众为基础的“四位一体”党群致富联合体,实行技术支撑包“产”、产业升级包“转”、金融服务包“供”的全方位帮扶模式。全市依托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已组建36个党支部和党小组,带动周边3.6万党员群众创业致富。

          “党支部牵头,党员示范,带我走上了致富路。”蒋场镇柳口村村民王福良满怀喜悦地说。王福良自2013年成为柳口村荆半夏合作社党支部联系对象后,合作社党员加强日常联系服务指导,手把手地教他种植技术,经过几年的发展,他已成为合作社种植骨干和致富能人。

          强化村级党组织  选优配强带头人

          短短一年时间,彭市镇胡嘴村就新增排灌泵站一座,硬化村组入户路3公里。村民们都说,全靠村党支部书记胡小西和一帮无私奉献的村“两委”班子。

          都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于许许多多像胡嘴村这样的村子而言,村班子以及村书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方向准了、步伐齐了、节奏稳了,一个个和谐秀美的新农村才有可能“呼之欲出”。

          近年来,我市针对村党组织负责人这个农村基层中坚群体,重点实施“头雁工程”,通过“严格选任”、“全员施训”、“规范监管”等一系列举措,培养打造了一批带头发展、带领致富、带动和谐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

          2014年,我市在村“两委”集中换届选举中,大力推进在外成功人士、能人回归工程。一大批外出务工经商的能人回村当了“一把手”,村民致富有了希望;支书、主任“一肩挑”,这样的“带头人”党员信任、群众拥护,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与此同时,坚持“关口前移”,严格候选人资格条件,明确了8种不宜当选村干部的情形,市乡两级党组织共差否112名不适宜人选,纯洁了村“两委”班子,换届换出群众认可度提高、班子结构优化、整体素质提升三个新气象。

          选优是前提和基础,育强才管长远。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政策理论水平和驾驭农村工作能力,市委集中一个月时间,分别在江苏省华西村、宜昌市龙泉基地和华丰合作社举办村书记培训班,培训的形式多样,既有聆听专题讲座、又有实地学习考察,既要交流成功经验、又要探讨困难瓶颈;培训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既有政策解读、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更有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等实战知识。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有权也不可以任性。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规范划一、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农村干部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地方村干部因不作为、乱作为造成矛盾激化、干群关系非常紧张。为此,我市创新推出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制度措施,制定了村干部权力清单,严格绩效考核,严肃查处村干部违规违纪行为。今年以来,先后问责和查处村支部书记48名。

          畅通最后“一公里” 架起干群连心桥

          每周二上午8时30分,小板镇江台村党支部书记江信普都准时来到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坐班值班,热情服务办事村民。

          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是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物化象征、服务群众的平台、党员群众的精神家园。近年来,市“四大家”领导带头、市直部门参与,持续推进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滚动提档升级,并把民政、卫生、供销、文化等部门资源整合在一起,打造融参政议政、办事解难、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村民之家”,构筑党建工作新阵地,凝聚人心,促进和谐。

          不仅建“硬件”搭起服务平台,我市还在“软件”上下功夫,探索拓宽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服务群众新途径,将市镇村服务中心三级联网对接,实现网上网下服务项目对接,力求做到党建工作“一键通”、教育培训“一站通”、商务发展“一网通”、行政服务“一点通”,让群众不出门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

          “说白了,这里就是我们所有村民的家。”村民杨于国笑着说。如今,江台村的村民有事没事都喜欢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逛逛,因为这里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等一应俱全。在这个特殊的“村民之家”,可以找村干部议事谈心,可以委托村干部代办有关证照,还可以在茶余饭后看看书、上上网、锻炼身体……

          皂市镇周黎村,30多名在家党员每月集中一天时间,在全村范围内开展环境卫生大清扫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组织党员定期开展活动,正是我市强化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加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市在农村党组织中推行农村党员义工日制度,由农村党组织提议、党员讨论决定,确定每月某一天为党员义工日,标注“红色”记号。在义工日当天,有能力的党员义务投劳参与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搭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发挥自身作用的平台。

          今年以来,全市先后有18670名农村党员参加义工日活动,服务群众1.37万人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6934件。

          “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村民们纷纷向周黎村党支部书记黎小安竖起了大拇指。

          此外,市委组织部专门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规范“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缴纳党费等制度执行情况,将其落实情况作为年度基层党建考评的重要内容。组织农村党员广泛开展“党员亮身份”、自觉佩戴党徽等活动,在服务群众中亮出身份、做出表率,不断增强党员党性意识,树起党员的先锋形象。

          11月1日一大早,小板镇周扬村4党小组老党员胡炎成,手持党费证来到该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将本月党费递交到正在值班的党支部书记胡坤元手中。

          “过去,农村党支部反映党员党费存在代缴代扣,群众反映党员在身边感觉不到、看不出来。现在,党员缴纳党费由被动变为主动、身份由隐身到亮出,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员的先进性,也实实在在增强了农村党员的责任、先锋意识。”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3万多名农村党员自觉缴纳党费、勇于亮身份成为一种常态,正用自己的行动融入到农村的建设发展中。

          推行农村“三三制” 激发党员新活力

          没有规范化运行,就难以发挥村级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农村,是一个特殊的基层治理单元。农村党员如何树立规矩意识、村里各项工作如何监督……这些都是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年初以来,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渔薪镇在全镇推行了农村党建“三三制”,通过严格“三会一课”,推行党支部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三会治事”,深化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有效破解农村党建难题,引得全市各乡镇街道纷纷前往“取经”,也促成了“三三制”工作模式在全市遍地开花。

          严格“三会一课”,党员活动不再难组织。渔薪镇把落实“三会一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总抓手,明确提出农村党小组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每月至少召开1至2次,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今年以来,盛湾村已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上十次。“感觉自己有‘家’了。”老党员杨新民表示,参加党员活动,很高兴,很满意!

          推行“三会治事”,农村工作不再难落实。武圣商场要对外招租,这是渔薪镇武圣村头号难事。村党支部书记李顺新采取了“三会治事”,虽然支委议、党员议、村民代表议,程序多了点,时间长了些,但落实起来畅通无阻。“事前多商议,事后才能少争议。‘三会治事’,以后我们要坚持下去。”李顺新说。

          深化“三务公开”,干群关系不再难沟通。渔薪镇蔡庙村党支部书记姚中堂介绍,过去,村“两委”怕操作麻烦、怕群众反对,村里的事情“只做不说”,结果群众不知情、不支持,村干部做了事还听不到好话。如今推行“三务公开”,村里将机动荒地承包、通组公路修建、沟渠疏通等大事小事2次在公开栏向全村公开,给了群众明白,还了干部清白。群众的非议少了,干部的腰杆直了,村里的事也好办了。

          目前,随着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达标升级全覆盖,全市853个村(居)普遍建起了规范的公开栏,每季度公开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已成为常态。因为村级重大事务不公开引发的矛盾上访逐步减少,党群干群互信互动日渐增多。在今年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达标升级工作中,每个村都有党员主动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和监督。农村党员参与村级事务、村级发展的积极性普遍提高。

          植根基层沃土,服务农村发展。在运行规范的村级组织中,活跃在基层的党员干部们,犹如一簇簇星星之火,为天门跨越发展凝聚起强大动力。(信息来源 天门网)


        党政机关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