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从思想教育上严起来,又从制度上严起来。”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指出,“无数案例表明,领导干部往往是从破坏规矩、违反纪律开始,进而违法。从严治党就要执纪必严、动辄则咎,体现纪律的严肃性。日常管理中就体现着一份责任和担当。”
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从严治吏关键要把功夫下在平时。中央的要求,群众的期盼,都聚焦在加强干部日常管理上。如何出实招、出真招,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参加两会的各界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抓早抓小,严防有权者任性
让干部敬畏规矩、遵守规矩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有权不可任性”,这句源自网络热词的表述在代表委员间引发强烈共鸣。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如果对干部出现的小问题、小毛病不想管、不愿问,就容易让干部在犯错的道路上忘乎所以、越陷越深,甚至走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徐泽洲表示,要对各级干部从严监督,尤其要重视抓好日常管理监督,坚持抓早抓小、真管真严,及时扼制任性的苗头,进而做到长管长严,才能让有权者不敢任性、不能任性、不想任性。
任性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不守规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必须牢固树立遵守规矩的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更要带头敬畏规矩、遵守规矩。”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发现,随着新一届中央政府治国理政方针的全面推进,社会反映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领导干部要遵守的规矩“越来越具体”,管理者对规矩的执行“越来越严格”。
制定和执行这些规矩,既是核心价值观的回归,也是社会、政治生态的净化。随着“四个全面”的整体推进,这些规矩正在走向常态化。采访中,多名代表委员不约而同提到,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各地出台的一系列诸如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礼尚往来方面的规定,都体现出对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要做到抓早抓小,思想上应加强警示教育,制度上应注重查漏补缺。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去年共组织200多名司处级领导干部参观监狱,部分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让参观者受到极大震撼。发改委还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凡是在管审批、钱、物等关键岗位的干部,均要定期轮岗交流。“这都是为了进一步做好干部日常管理工作。我们对各个风险点进行了分析排查,把行政审批事项统一调整到政务大厅办理,杜绝隐患。”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介绍。
谈到领导干部应如何筑牢思想防线、抵御腐化风险,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薛江武支的招儿是,加强“规则意识”和“约束意识”。她进一步解释,一方面要强化遵法守法、依法用权的理念,做到法无授权不能为。另一方面要强化制度建设,细化权力清单,明确权力的范围和边界,规则要清楚、细化、可操作。
“遵守规矩开始可能不适应、不舒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大家会由不习惯变得习惯,会逐渐养成一种敬畏规矩、遵守规矩的好习惯。”李冬玉直言。届时,社会风清气正,海晏河清;建成法治国家,前景可期。
敢于动真碰硬解决问题
严查严处严管,心畏言戒行止
“在反腐斗争中,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绝不封顶设限,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回答反腐问题时如是说。
随着中央“打虎拍蝇”的逐步深入,引来社会各方连连叫好,诸如“小官大贪”之类的新问题也引起了代表委员的热议。据报道,某地一供水总公司的“芝麻官”家中竟搜出1.2亿现金、37公斤黄金和68套房产手续,令人瞠目结舌。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惩治“小官大贪”须“严”字当头,严查、严处、严管。从严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重点查处基层干部在征地拆迁、集体“三资”管理、换届选举等方面的违纪违法案件;建立健全问题发现、分类处置、廉政预警和责任落实机制,防止小错酿大错、小案变大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已经发生的案件,不但要追究行为人本身的责任,还要倒查部门相关领导的责任。
除了“小官大贪”,领导干部对枕边人、身边人疏于管束,直至滋生家族式腐败,也是近年来暴露出的一大问题,惹人诟病。代表委员们提出要高度警惕官商一体的问题,尤其是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极易导致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不当利益输送等问题。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表示,上海已经研究起草有关规定,依法依纪对市级领导和市管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作出明确的限制性规定,对法官、检察官的配偶、子女从事律师、司法审计、司法拍卖等职业作出限制。
“看来,中央政府是‘来真的’了。”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蔡素玉代表认为,推进反腐应加强机制建设。他举了个例子,比如环保官员固定监察某一区域,难免与企业主成为“熟人”,给权力寻租创造了机会。可借鉴香港等地经验,用“抽签”等方式,斩断监察与被监察者的联系。
“干部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面临较大职业风险,易成为糖衣炮弹进攻的目标、各种诱惑腐蚀的对象。”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周文彰分析指出。对此,他提出树立道德、纪律、法律三道防线,让广大干部认识到,公权力仅仅是为民服务的工具,明确公私的界限,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对于干部的监督管理,实际上就是个态度、决心问题,只要敢于动真碰硬,就一定能见成效。只有主动核查、敢于查处,才能让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发挥群众监督的重要作用
各方合力,织密干部监督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这也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广泛关注。
许多代表委员谈到,严管干部,必须要“看住”干部。但干部管理部门的编制是有限的,仅靠党政部门去“看”,人手远远不够。判断干部到底有没有为官不为、是不是懒政怠政,谁最有发言权?当然是群众。
“倘若干部只对上面负责,不对下面负责,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对上面的人身依附。”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一语中的。他主张,既然干部向人民负责,理应让群众也加入到监督干部的队伍中来。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进对此深表赞同,当前我国存在多种形式的监督,如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等。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很好的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和方法,在依法治国进程中,还应建立自下而上、来自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监督。”
“谁对干部八小时外的‘生活圈’‘亲属圈’‘朋友圈’最了解?我们的社区干部算一个。”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百步亭集团董事局主席茅永红告诉记者,凡是居住在百步亭社区的干部,在面临提拔任用前,社区都会出具正式函件,反映其八小时外在社区的生活表现情况,供组织部门参考,效果很好。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对此也有同感:“现在眼睛多了,老百姓个个都是眼睛。干部一旦走错路,老百姓马上就会有反应。有效监督加上党纪国法,干部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该走的路。”
严管实为厚爱。全国政协委员、西藏拉萨市副市长计明南加由衷说道:“作为一名在政府岗位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我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切身体会到接受监督、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内心很踏实。”(信息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管筱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