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NEXT
        PREV
        组工要闻
        首页 当前位置:天门组工网 >> 组工要闻
        档案春秋写人生——记市档案局档案管理科科长李承锋
        发布时间:2011/5/31 点击数:
        众所周知,档案工作在众多行业中历来被认为是个默默无闻、普通平凡的行当,但有这样一位40年“档龄”的档案老兵,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他的智慧、恒心和毅力坚守在这一方天地里,执着地安守于自己的人生座标,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

        他,就是市档案局档案管理科科长李承锋。循着他的足迹,翻开他的人生档案,我们看到的是生命在平凡的日子里谱写的一曲曲动人乐章。

        与档案结缘 无怨无悔

        1970年冬,年仅18岁的李承锋参军来到成都。1971年春,在新兵连表现优异的李承锋刚结束新兵训练,即被安排到团直属队,担任文书一职,管理战友档案。

        自此,李承锋与档案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次接触档案工作,李承锋不甚了解。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他开始埋头钻研档案业务,工作上主动出击,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他在钻研档案业务时,不只停留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更多地把眼光瞄向理论高度,从《文书学》、《档案管理学》到《档案保护技术学》,从《档案法》到《档案条例》……凡档案工作所需,都刻苦学习,并力求精通。

        正是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在部队的16个年头,李承锋从一名普通文书做到机要股股长,一步步成长起来。

        1986年从部队转业,已担任营职干部的李承锋本有机会选择更好的部门,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进档案局工作。一位战友不解地问:“档案部门一无权二无钱,你为什么不选择好一点的部门?”

        “档案部门虽然清贫,但档案工作是党和人民事业必不可少的工作,我热爱这份工作,进来了,就没有想过回头。”他说。

        这一干,就是四十年。

        做平凡工作 坚韧不拔

        “作为党员,就要以身作则,奋斗在第一线。”这是李承锋常常挂着嘴边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他一生唯勤,从不偷懒,多年始终坚持工作在第一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回天门的李承锋恰逢各乡镇单位机构改革,考虑到一些文档人员面临调整,没有心思过问档案,为确保档案完整无损,李承锋主动请缨,承担起接收档案的职责。

        那时,乡镇条件仍旧十分落后,许多乡镇没有一条像样公路,档案管理不规范,资料也未归档。每天清早,李承锋与当时的局领导黄均霞一起,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跑遍所有乡镇,忙清点,忙整理,还要亲自搬运,最终收集整理出1万多卷档案资料入库。

        资料保管在档案管理中是很重要的一步。档案清洁、库房温湿度控制、数据记录、库房防霉及防火等等工作都是档案管理员的工作范围,对此,李承锋总是亲力亲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

        2008年5月,民政局机构调整,原有27672名复原退伍军人的档案改由档案局接收。当时,局领导考虑到李承锋年岁较大,且患有痛风症,没有分配整理任务。但他主动要求分配整理任务。临近盛夏,天气闷热,原有档案因常年封闭,散发着刺鼻的霉味,李承锋在档案室里一呆就是一整天,清理、鉴定、编目、上架……有时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加班误餐更是常有的事,就这样,他前后忙碌了整整3个月,圆满完成了任务。

        如今,走进档案室,一卷卷馆藏档案装订规范、排架整齐、库房整洁,12万条案卷目录和卷内目录录入计算机。在成绩的背后,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其中包含了管理科多少人的奉献与辛劳。

        为市民服务 热情似火

        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普及,档案利用越来越多。李承锋常对同事说:“来查档的人,肯定是抱着希望,哪怕只有1%的线索,我也要尽100%的努力,竭尽全力不让他们失望。”

        2008年11月上午,档案局里来了一位陈先生,自述其要办理社保手续,但拿不出曾经作为知青下放到麻洋的凭据,他先后到下放的村、所辖乡镇、返城单位和多家单位查找未果,眼看与自己相同经历的同事都办了,自己却不能办,急得焦头烂额。

        李承锋按照他的要求,在电脑上和在案件目录簿里查找,但仍没有找到。正当陈先生面带失望的表情准备离开,“老兄,把电话号码留给我,我查到马上和你联系。”李承锋不放弃。

        下班之后,李承锋又仔细回想了一遍陈先生的时间、单位和一起下乡的人员。“会不会把乡镇弄混了。”李承锋决定再查找一下周边乡镇的档案,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番细查,李承锋在多祥的档案里找到了陈先生知青下乡的凭据。他立即拨通了陈先生留下的联系电话,此时墙上挂钟指针已指向晚上8时。

        同事曾问李承锋,像这样麻烦的事为何不回避一下,又不算违反规定。他回答说:“人家是带着希望来的,找不到档案依据,一些待遇福利就没法落实,我们能为别人解决问题那不是一件好事嘛。”

        遇上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能解决的问题,李承锋也敢揽。

        2009年6月的一天,李承锋刚回到档案室,就遇到一位操着中文的“老外”steven。他称最近在研究中国的“铜锁”,在学校图书馆资料查到“铜锁”起源与天门有关,便来咨询。但“铜锁”的资料档案馆里没有。虽然如此,热心的他没有过多思考,决定帮steven寻找。李承锋先与地方志办联系,找到了老主任文昌明,经过一个礼拜的查阅,终于找到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临走时,steven紧紧握着李承锋的手,不停地表示感谢。

        多年工作下来,李承锋对工作有了自己的一套见解,他制定出“五个一样”的服务标准挂在档案科门前:咨询查阅一样热情,干部群众一样尊重,生人熟人一样和气,忙时闲时一样耐心,早来晚来一样接待。同时为了保证联系畅通,他还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公布在墙上,把群众查阅利用档案纳入随叫随办工作范围,时刻警醒自己做好服务。

        也许有人认为,在档案局工作,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舒服惬意,可又有谁能知道,李承锋为了接待查档群众,常常是顾着大家,忘了小家。

        今年元旦,本应是休息日。李承锋刚刚准备做饭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一位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老师想查自己以前作为知青下放到天门的档案。

        放下电话,李承锋冒着小雨径直往单位赶去。当天,忍饥挨冻到一点多钟才回家。这样的事对于李承锋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在李承锋的工作范围内,常常会遇到有些查档者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比如办理社保、医保等等,请求李承锋通融,出具假证明。对此,他总是依据《档案法》严辞拒绝。

        一次,一个亲戚要开具工龄证明,由于没有查到依据,这位亲戚提出了开假证明的要求,被他一口回绝。

        有人说他傻,“都什么年代了,还讲大公无私?”他却郑重其事地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要我在这里当职一日,就要对单位、对人民负责任。人家看中的不是我这个人,是我这个位置。位置是暂时的,做人却是一辈子的事。”


        党政机关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