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家园 为亲人而建
8月5日,烈日炎炎,南河片移民安置点的工地上,气温高达38℃,但工人们依旧在紧张施工。工地上的负责干部黄孝贤和严汉平不时地给工人们送来冰水和毛巾,烈日炙烤下,两个人早已是汗流浃背。
“工人们比我们更辛苦!七月下旬雨天太多,我们要抓住八月的晴好天气加快进度。天气很热,但工人们都愿意坚持。”黄孝贤说。
“从开工那天起,我们就是与时间在赛跑!”工地上的几位负责干部感慨。从今年2月移民安置工程开工建设,到9月2日迎接第一批移民入住,只有5个多月的施工时间,又恰逢雨季,下一天雨,基础施工就必须停止两天,实际施工时间只有2/3左右。
移民的信任不能辜负,群众的期望不能辜负,就是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该镇党员干部与施工方一起,靠着责任、毅力和智慧,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加快工程进度。“一定要给移民一个满意的家!”这是安置点上,所有党员干部、项目业主和建筑工人共同的心声。他们说,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离故土,徙他乡,可钦可佩。
经过半年的奋战,一片又一片的房屋拔地而起,一条又一条的道路伸展穿梭。电灯亮起来了,电视放起来了,自来水流出来了,一个又一个充满希望的家园在建设者的汗水浇灌下成为现实。
“做移民的亲人,点亮他们的希望!”
“移民工作中最困难的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拖市镇党委书记、镇长张华中万分感慨地回答:移心。他说,“移民不是简单的搬家,移的是移民的心。乡亲们故土难离,但我们相信只要用心、用情做工作,再难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为确保完成移民工作,拖市镇党员干部深入第一线,带着感情去做移民工作,用真情来感动移民,用事例来说服移民,用政策来争取移民。
从9月2日到10月13日,拖市镇陆续迎来了五批丹江口库区移民,拖市镇土地上增添了548户共计2404位新乡亲。
9月29日,凌晨4时,秋雨里寒意袭人,拖市镇金沙岭移民安置点,由该镇党委班子成员带队、各职能部门参加的163人服务专班,以及76名包户干部都在秋雨中等候着移民的到来。这一天,来自丹江口市土台乡彭家河、龙山咀村的86户401名移民告别故土,来到这里开始新的生活。
“一定要让移民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迎接移民的动员会上,张华中这样表示。
一双双温暖的手伸过来,一件件移民珍爱的物品被安置妥当。走进新家,迎接移民的是热情的拖市人以及准备好的米面粮油菜……看着接待干部和包保人员为自己忙前忙后,不一会已是汗流浃背,来自土台乡的移民都有着共同的感受:“这里的干部真贴心!”
对于该镇宣传委员高彩丽来说,迎接移民过程中最深刻的记忆,是每天凌晨就要开始为近2000人的生活而忙碌。为保证移民和服务人员能吃好,她们要与库区方面做好对接,同时和生活组、家政公司做好协调。因为人数多,可变因素大,她们必须监督生活组前一天晚上就准备好各种食材,所有的工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对于南河片的“准”妈妈移民李琴来说,来到天门后的第一天,这里的干部就给了她最温暖的记忆。怀孕5个月的她刚走进天门的新家,联合服务专班工作人员就请拖市卫生院负责人王心中带李琴到卫生院进行全面体检,第二天一大早,王心中又专程赶到李琴家回访。工作人员的细心认真让她感到阵阵温暖。
9月3日晚,夜幕沉沉,南河片传来消息,安置区部分住户因线路故障停电。正在值班的该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朱文祥得知后,立即集结了30名干部赶往现场。“移民的事决不能拖半分钟!”干部们一边摸黑赶往安置点,一边和市供电公司联系。来到现场后,又一边安抚住户,一边协助维修人员抢修故障。凌晨12时,移民的家又亮了起来,但干部们却在一片漆黑里赶回家中,此时田野上已是一片静寂。
10月10日,四中队安置点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移民黄忠85岁的老母亲过世,张华中和几个干部得知后,第一时间前去慰问。由于丹江口地区一直有“土葬”的传统,而我市一直实行“火葬”政策,为使移民移风易俗,张华中等前往黄忠家做工作,并派干部帮助黄忠料理其母亲的后事,被干部们的执着感动的黄忠坚定地告诉镇里的干部:“搬来天门,就是天门人,一定按照天门的政策办!”
“土地好,房子好,条件优,关爱多,拖市人民把我们当成了亲人,我们一定会安下心来,开始新生活。”南河片临时村委会负责人周辉均的动情话语代表着548户移民的共同感受和心声。
让希望之花开满幸福的家园
张华中说,要帮助移民把希望播种在新的田野上。
10月21日,南河片安置点的移民们喜气洋洋,这一天,他们分得了人均1.5亩的“希望”地。
“有了土地,农民的心才能安稳下来。”拖市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春梅说。
为了让移民尽快适应拖市的种植方式,该镇制定了农技培训计划,每个月定期到移民安置点进行现场农技培训;根据农时,印制播种指南,指导移民根据不同的季节有选择性地种植农作物;冬播期间,还组织农技人员进行全程现场指导。
“多亏了严主任,他不仅手把手教我们种地,还帮我们联系了几台农机,要不,我们的播种岂能这么快?”南河片几个乡亲对该镇农办主任严汉平充满感激,这些天,他几乎每天都在安置点上忙碌着,顶风冒雨,服务移民生产。现在,在他和其他干部的帮助下,该安置点的冬播已基本完成。
为移民做打算,不仅要考虑到现在,还要谋划到他们的未来。张华中告诉记者:“拖市农业的特色是农业产业化优势明显,我们也要将移民的发展纳入到全镇的农业发展规划中来,依托合作社和企业,通过公司加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棉花、花生、马铃薯种植,使移民也富裕起来。”接下来,该镇还将为移民制定发展规划,真正做到“快发展、能致富”。
农民致富,还要靠务工收入。目前,已有近100名移民进入该镇永康油化、天瑞木业等企业工作,人均月收入都在千元以上。入住金沙岭的移民高兴地告诉记者:“感谢拖市镇干部,他们不仅为我们搬了新家,还帮我们找了工作,我一定好好干,在这里扎根下来!”
午后时分,沐浴在阳光中的移民新村一派和谐景象:一排排新房整齐划一、整洁美观;老人妇女们聚集在门前谈天说地,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在平整的农田里,拖市镇农业干部正在帮助移民们进行冬播,不远处,几台播种机正在来回作业,那些轰隆隆的机器声,此刻听来,就像是正在演奏一支欢乐的进行曲。
情暖移民,爱传千里。拖市镇党员干部真情服务移民的举措正温暖着每一位移民的心。如今,远道而来的移民朋友在拖市干部群众的帮助下,开始在新家园里播下希望的种子,不久后,希望之花将会开满整片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