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汉宜公路旁,整齐的三层小楼并排而立,白墙黛瓦。门前,是平坦的水泥路,路旁,是成排的绿植……现代时尚的鄢张湾新区悄然成形。
这是泉堰村继牌楼湾小区之后新建的又一个集中居住区。朝着将全村8个组21个自然湾打造成三个集中居住区的目标,泉堰村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统规自建之路,有力地推动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30余村民除夕造访
时近中午,鄢张湾新区居民张新中正在门前打扫。看到记者,张新中一脸惬意:“这里原是一片荒地,住进来还不到一年。”
鄢张湾新区有住户40户,由村里3个自然湾集并而成。作为泉堰村第二个新建小区,与牌楼湾小区迥然不同,拆迁没有遇到一点点阻力,从建设到搬迁花了不到一年时间。
“这个小区是我们自己主动要求建的。”张新中说,早在2008年,村里就开始规划建设牌楼湾小区,现在,牌楼湾小区建得跟花园似的,其他小组却迟迟不说拆建的事。
2012年除夕,张新中联合该组30多个村民一起来到村党支部书记胡金凤家中,提出了建设新型小区的想法。而胡金凤心中早就有这个打算。
于是,一场临时会议在胡金凤家中召开,30多个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商议小区选址问题。
“建小区是为了方便村民,所以村里决定拿出最好的一块地来建。”胡金凤说。
经过商议,决定小区选址在汉宜公路旁紧靠泉堰物流工业园的一块“宝地”,这里交通便利,村民可就近打工,未来更有巨大商业发展潜力……
方案最终被全票通过,但仍有不少村民担心:村里真舍得拿这块地出来?
2013年3月,刚过完年,几辆铲车就开到这块地上忙着平整土地。
“这回我们都信了。”张新中说。
“泉堰模式”的建立
早在2008年,泉堰村就抓住建设武荆高速公路需要部分村居搬迁和土地整理的契机,按照“统筹发展、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综合整治”的原则,采取统规自建或统规统建的方式,实施村庄集并,牌楼湾小区应运而生。
然而,拆迁工作却一度受阻。
胡金凤说:“因为补偿等诸多问题,拆迁工作遇到了很大阻力,最大的问题是群众不理解、不支持,谁都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小区规划那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群众动员会就开了十多次。
村支部要求,党员干部要带头搬、带头拆,同时也给出优惠政策,如早搬迁者可优先选取宅基地,耕地面积不减,拆迁补偿款当天到位等。
在胡金凤随身携带的一张拆迁明细单上,清晰的记录着:一口水井补偿100元、一个厕所补偿100元……除了房屋按面积补偿外,大到猪栏、厕所,小到水井、树木,只要是村民所有,都有补偿。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拆迁采取先建后拆的形式进行,保证村民有地方居住。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村集体优先修好道路,配套完善水电等基础设施。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建设新型农村小区,钱从哪来?
泉堰村通过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实现村民搬迁第一步,采取统规自建的方式,村集体无偿提供宅基地,统一规划,让村民自己建新楼,同时将腾出来的土地进行流转,利用村企共建等形式,推动村级基础设施建设。
2010年,牌楼湾小区建设完成,小区由3个小组集并而成,规划的统规自建房136栋。
如今,走在牌楼湾小区,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小洋楼,门前是红花翠柳,青山绿水,置身其中,仿佛身处花园小区。
村庄管理“物业化”
随着牌楼湾小区和鄢张湾新区的建设完成,今年,泉堰村将启动第三个小区——黄湾小区建设。
然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起后,如何保持环境整洁,又是个考验。
对此,胡金凤认为,相比于以往点多面广,现在的集中管理要简便得多。“传达政策,村民代表大会等不再需要家家走到。”他说。
“关键就是在环境卫生上。”胡金凤说,“集中居住后,对于新型社区的管理将像城市小区物业管理一样,实现‘物业化’。”
在牌楼湾小区,常年有两个保洁员负责该小区的环境卫生工作,虽然按照物业管理的方式在管理,然而,村里并没有让村民出一分钱。小区日常保洁,绿化、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维护上涉及到的费用,都由村集体承担。村庄集并后,该村迁村腾地腾出的土地收归集体,可以用来发包,获取的费用作为小区管护运转经费。
眼下,该村两个新型农村小区已腾出土地近600亩,除了水库鱼池、养牛基地外,泉堰物流中心、泉水生态园也正在建设之中,光伏能源水分子水厂等项目也已落户。
“这些,都将是今后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新型社区正常运转的经济支柱。”胡金凤说,村庄集并后的好处就是可以实现土地集并,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将有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加入到村级产业中,真正实现从农民向社区居民的转变。(信息来源 天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