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NEXT
        PREV
        组工要闻
        首页 当前位置:天门组工网 >> 组工要闻
        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发布时间:2010/8/12 点击数:
        走进多宝镇双桥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户户楼房成排,平坦的柏油路连着各组各户,住户门前的下水沟整齐通畅,家里的孩子和老人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有线电视节目,不时传来一阵阵的欢笑声。

        “我们村在既没有优势,又没有资源的情况下,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多亏了我们村有个好书记——潘阳贵。”村民徐伦姣由衷地说。

        “当官就要为民办事”

        “这个养牛场建起来后,可以达到1000头牛的养殖规模。这可是我们村养殖的‘龙头’。”记者在双桥村村民姚泽山的养殖基地找到该村党支部书记潘阳贵时,他满身泥土,正在指挥耕整机平整养牛场场地。

        “不管官大官小,当官就要为民办实事。”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潘阳贵在人生的旅途中定格了自己的目标,履行着党员的职责。

        双桥村位于多宝镇的最东段,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生产条件落后。1985年春,年仅30岁的潘阳贵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今是回报农村的时候了。”自此,这位年轻的农村党员,担当起双桥村的“领头雁”。

        双桥村里10个村民小组,就有7个组不靠公路,一遇雨天道路泥泞,不仅是村民行路难,外地卡车也难进来,田间大堆的蔬菜无法运出,急得菜农们直跺脚。上任伊始,潘阳贵就下定决心要解决好道路交通问题。他三下武汉,四处游说,硬是争取到了部分资金。紧接着,他率领党支部一班人率先垂范,带头捐资,义务投劳。经过一个冬天的苦干,仅用20多万元就修筑了总长6.449公里的六条村级油渣路,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行路难、蔬菜运出难的问题。2007年,潘阳贵又筹集到30多万元资金,修建入户路10.48公里,23个自然村庄没有一户不通路。在道路修建的同时,村里还修筑了28座桥和4500多米的灌溉硬化渠,疏通大小沟渠近万米,完善了双桥村的基础设施。

        潘阳贵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将重点着手房前硬化建设工作。“去年,我们的硬化面积已达2500平方米,今年将发展到6500平方米,争取年底完成全村所有的门前硬化。”

        “大家富了才算富”

        在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的26个年头里,潘阳贵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民走脱贫致富的道路,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群众的赞誉,称他为种植业、养殖业的科技带头人、领头雁。

        上世纪90年代初,和邻近的其它村一样,双桥村以种植粮棉为主。潘阳贵知道,要想突破发展,光种粮棉不是长久之计。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农民找到一条效益更高的发展之路!1996年底,经过外出实地考察和对市场的分析,潘阳贵预备在全村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试种30亩浅层藕。消息一出,村里一片哗然。家住6组的刘老汉说:“我种了一辈子的谷,随你怎么算账,就是不种藕,看你们以后吃米还是吃藕。”群众的不理解并没有阻拦潘阳贵调整产业结构的脚步,他顶着重重压力,逐户上门做工作,最终落实了种植面积。等到收获那天,一算账,种田的村民收入比种藕的足足少了5000多元。这件事在全村引起了轰动,也让村里群众的思想有了转变。

        1997年,潘阳贵根据市场需求,提出在全村推广“辣椒—棉花”的套种模式。有了上一次的成功,没有做太多思想工作,全村很快建起了123个育苗大棚,种植面积达到3000多亩。在种植期间,潘阳贵率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兵分五路,外出寻找市场,使全村的辣椒销售一空,让全村人尝到了甜头。1998年,为掌握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他跑到岳口、仙桃等地参观学习,请外地专家进村传经授艺。为解决防虫治病的难题,他还自费订阅了《长江蔬菜》、《南方蔬菜》等杂志,在广播上举办农技讲座,帮助和引导村民科学种植。

        双桥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现在,村里的蔬菜大棚产业有黄瓜、西红柿、辣椒、土豆、白菜等,潘阳贵的每一次尝试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稳中求变”。而群众的种植观念也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得到了彻底的转变。

        “追求效益最大化”

        “规模化生产可以节约土地、人力等生产成本,从而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双桥村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要扶持一些‘龙头’来带动全村的发展。”潘阳贵积极地探索着规模化生产。

        姚泽山是双桥村四组村民,去年,他率先办起了养牛场。一年的劳作下来,姚泽山的养牛场里每头牛可净赚两千元!在姚泽山的示范效应下,周围农户也开始养牛,但仅局限于散户养殖。

        潘阳贵意识到,养殖产业可以为村里大幅增收。他主动找到姚泽山商量,希望他扩大养殖规模,并通过他的示范作用带动全村的规模化养殖。今年,在潘阳贵和村党支部的协调下,姚泽山争取到了15亩地,进行规模养牛。

        “规模化生产在今年不是首次,早在前几年,就运用到村里的大棚蔬菜种植上了。”潘阳贵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末,村里一些人外出打工,空余出很多地来。怎么办?不能让它白白空着荒废啊!潘阳贵和党员、村民代表商议后,决定将耕地流转出去,让有意向从事规模经营的村民接手。

        六组的杨锦海是最早从事大棚蔬菜经营的村民之一。在村两委的协调和撮合下,杨锦海从外出打工的村民手里承包了30多亩农田,加上自家的10多亩,总共50余亩。从1998年开始,杨锦海便在田里种植了白菜、花菜、萝卜等效益稳定的蔬菜,每年每亩收入高达2万余元。

        潘阳贵说,村里像杨锦海这样的规模种植户并不少。“因为尝到了规模化生产的甜头,所以,现在遇到能为村里增收的项目,我们会尽可能创造条件,尝试规模化经营。”

        “从事农村工作,是一项良心活,你要是不想做事,就没事;你要是想做事,就有做不完的事。”这是潘阳贵常说的一句话。为了双桥村的发展,为了使村民走上富裕之路,潘阳贵从没有一丝懈怠,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了这片土地上。多年来,他先后被省评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试验点先进工作者、全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市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为湖北省第七届党代会代表、365betvip_365完美体育_365bet取款要多久到账人大代表;他所在的双桥村也被省政府授予棉花经济实力百强村,连续六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


        党政机关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