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哥,您怎么这神啊,用眼睛一瞄,测的距离居然分毫不差!”
7月29日,烈日当空,在汉江遥堤多宝赵家河管涌群险情处置现场,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时而跳进泥浆里给抢险人员作示范,时而和村民一起堆砌土袋,汗流浃背,满身泥浆。
他就是现年65岁、被大家称为“水哥”的原天门汉江管理总段段长李水佴。
40年后再战老险情
自40年前退伍回乡进入水利部门,后任原天门汉江管理总段段长、党总支书记,直至2006年退休,李水佴为水利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天门汉江堤防的每一处险工险段,他烂熟于心。退休后,他仍心系水利,每到汛期,他总是密切关注水雨情。今年7月24日,在汉江防汛的关键时刻,本在潜江市带孙女、享受天伦之乐的他受命“参战”。
“水哥”巡堤查险、现场处置险情,日均行程200公里左右。哪里有险情,他就第一时间冲向哪里,现场示范。
说来也巧,40年前“水哥”从事水利堤防工作的“第一课”就是发生在多宝赵家河藕塘的管涌险情。1970年10月,上班仅一个月的“水哥”在县水利局参加业务培训,一接到赵家河出现管涌险情的通知,立马赶赴现场,坐点守险整整一个星期。
“其实,当时我什么也不懂,只是做些观察、报告进展之类的事。”回想当时,“水哥”不经意地说。
尔后“水哥”当了段长,他深感一把手的责任重大,更是时刻把汉江的防洪抢险挂在心中,期间曾5次现场处置赵家河管涌险情。时光荏苒,今年,已是华发满头的他作为具有丰富深基施工经验的专家,再赴现场指导抢险。
是参谋员也是战斗员
7月28日下午1时10分,多宝郑场村10组村民巡堤时反映,赵家河发现险情,位于桩号267+700离堤脚约550米藕塘内。市领导立即召集李水佴和市水利局工程专家王余粮等火速赶到现场。此前,“水哥”坚持巡堤查险,已一天一夜没有休息。但险情就是命令。经现场踏勘,“水哥”敏锐地发现:该处竟然有8处管涌,属管涌群,最大一个管涌直径约0.15米,所有管涌冒着黑沙,涌水高度约5厘米,险情重大。抢险迫在眉睫,但藕塘周边仅有一条狭窄而凹凸不平的堰埂,若抢险困难重重。一瞬间,紧张而凝重的气氛笼罩在大家心头。
“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处置!”一场艰难的抢险随之展开。
每一个环节,“水哥”站在狭窄的堰埂上边作示范,边参加抢险。
炎炎烈日下,站着不动也汗流浃背,此时的“水哥”成了名副其实的水人,汗水不住地往下淌。参加抢险的多宝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王强和正在运送沙石料的村民李文华心疼地劝说:“水哥您年纪大,还是找个有树阴的地方休息会吧!要是您倒了,再有险情怎么办?”李文华见“水哥”仍然不住地运送沙袋、石材等抢险物资,忍不住停下了手里的活,欲拉他离开现场。“水哥”急了:拔荷梗,扛沙袋,“水哥”挥汗如雨,衣服汗湿了,干脆赤膊上阵,也顾不得什么形象。盛夏正午时分的荷塘,虽然气温很高,热浪袭人,但藕塘深处的水却冰冷刺骨,“水哥”顾不上类风湿病痛的折磨,不时用手探水温,下水筑沙袋。
经过700余军民历时14个小时的奋战,一个直径16米、高2米的反滤导渗围井终于筑成,险情得到有效控制。“水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一个已退休的老人,抗洪抢险的危急时刻勇于担当,冲在最前面,不怕苦不怕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值得宣传!”当市领导高度肯定“水哥”时,“水哥”眼里顿时盈满了泪水,他说,“其实,是村民们感动了我,人在堤在,不管是老人还是妇女,大家都在顽强奋战。有一个弱小的妇女,马不停蹄地搬运沙石料,劳累过度,晕倒在抢险现场,这样的典型才值得学习值得宣传……”说到这儿,“水哥”声音哽咽,几乎泣不成声:“我是农民的儿子,也是一名老党员,做了自己的本分事,不值得宣传。”
正是出于对群众朴素的感情,对水利堤防事业的忠诚,市汉江防汛指挥部一声召唤,“水哥”才毫不迟疑地投身防汛抢险战场。
“水哥”的治水情结
7月30日我市汉江全线退出设防水位。夜晚11时,记者才见到刚从张港隗家洲察看险情处置情况归来的“水哥”。
“您的名字有个水字,干的又是水利工作,是不是有点巧合啊?”记者一提起这个话题,夜以继日查险抢险、疲惫不堪的“水哥”,布满血丝的眼睛顿时发亮,沙哑的声音也变得激动起来,“水哥”的治水情结展现开来。
“水哥”从部队退伍后本来可以到长航水运公司工作,但回报桑梓的强烈愿望驱使他毅然回到家乡,并首先亲历了终生难忘的开挖汉北河水利工程建设,亲身感受到老前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艰苦创业的治水精神,感受到他们“吃碰饭,睡挤铺,背起杆子晒衣服”的治水作风。后来,“水哥”被安置到原天门汉江管理总段,一干就是36个春秋。
“冬春修、夏秋防、常年管”这是汉江人工作的座右铭。36年里,“水哥”总是骑着自行车或步行,摸透了汉江堤防的规律,熟记了沿线险工险段的地点、桩号、名称、特征特性,成为天门汉江的“活字典”、防汛抗洪的“好参谋”。由于长期置身于巡堤查险、防汛抗灾第一线,“水哥”也落下了类风湿的老毛病。“回潜江(儿子家在此)后,一定好好看看我的老毛病,再遇上防汛,我这把老骨头兴许还能发挥点作用”,“水哥”晒得黝黑的脸上泛出欣慰的神采。
听说记者来访,和“水哥”并肩作战的市水利局工程专家王余粮说,7月27至30日,“水哥”白天头顶烈日、晚上披星戴月,昼夜连轴转,往往凌晨两三点才离开抢险现场,仅休息一两个小时就又赶赴另一个出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