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我市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2009年9月份正式启动,共有基层党组织1556个、党员40488 人参加了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从乡镇机关、城市社区到工厂车间、学校讲坛、医院诊室, 全市各参学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热度不减,持续升温,亮点纷呈。科学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深切地感受到了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立足基层实际 学习调研不放松
如何让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市委立足基层实际,针对乡镇、村、社区、中小学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两新”组织等制定了1+6具体实施方案,把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要求细化,每个阶段排出日程安排表,实施分类指导,务求收到实效。
创新形式促学习,是此次学习实践活动一大“亮点”。2009年10月初,市委学习实践办分三期举办了农村、社区和“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示范培训班,对131名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培训;组织各乡镇党委书记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访谈,迅速掀起学习实践活动热潮;各地各部门注重抓好党员理论学习和思想武装,通过组织专家宣讲团和大学生村官宣讲组,举办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生产技能比武、科学发展观案例征集等形式,激发了党员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结合农村党员冬训、春训等活动,组织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拉练学习,到各乡镇相互参观学习,开展集中交流学习。竟陵、麻洋、渔薪、蒋湖等乡镇社区党员创新学习方式,把学习内容编成渔鼓、快板、豫剧等,既易记又好看,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深受群众喜爱。
按照“书记抓,抓书记”的要求,市委主要领导带头深入社区、企业开展调研;32名市“四大家”领导分别联系28个乡镇和1至2个基层单位,议发展,述亮点,解难点,市乡两级领导干部共为基层党员干部作辅导报告1923场次,深入基层调研2154次;各参学单位党员干部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开展走访调研,听民意、察民情、寻良策;乡镇机关干部按照“五个一”的工作要求,参与联系单位动员大会、开展一次调研、进行一次辅导、参加一次大接访活动、跟踪一个发展项目,极大增强干部群众的学习热情,推动全市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结合后进村的整治,市委还全面开展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工作。以选准书记、配强班子为重点,理顺组织,健全阵地,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掌握非公企业党员的基本情况,通过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形式,健全非公企业党组织;针对全市产业协会、行业协会发展迅速的实际,成立产业协会、行业协会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积极探索党员带头主题实践活动形式,广泛开展党员阳光便民服务,为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发挥党员作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创新发展思路 分析检查动真格
思路决定出路。围绕“为什么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么样实现科学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各地各单位就影响和制约本地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现实问题、瓶颈问题剖根析源,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提出了许多针对性、操作性强,有较高价值的对策措施。
突出特色定位发展目标。各乡镇、村、社区重新审视自身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精心提炼活动主题,重点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加快经济发展、增强服务能力等理清发展思路,修订完善了发展规划;各中小学校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了以民为本、为民办学的思想共识;非公企业就克服金融危机,创新管理体制,履行社会责任等开展讨论,在做大做强、加快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广泛开展行业道德、服务意识方面的讨论,进一步树立了民生医疗、服务医疗的理念。广大党员干部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想问题、谋发展、明方向,实现了思想认识的统一和升华。
顺畅民意贯彻群众路线。各地各部门注重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和广泛性,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坚持群众路线,切实扩大群众参与面,认真组织村民“说事、议事”、干部入户走访、“听民声、访民情、解民难”等活动,并对活动中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从中分析和发现群众的现实需求。各基层党组织先后收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合理意见1227条。在开展分析检查、广泛征求意见、真诚交心谈心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召开组织生活会。基层干部普遍认为,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各乡镇办场区撰写的分析检查报告和整改落实工作方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顺应群众需求,内容实在,质量较高;专题民主生活会事先准备充分、参加范围广泛,收效明显。
巩固活动成果 整改落实见行动
2010年2月,湖北日报、省电台、电视台“科学发展在基层”专栏对我市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上下联动抓整改,突出解决重点问题”的经验进行了报道。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市委注重抓好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和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衔接,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下联动认真抓好整改,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收到实效。在第二、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市委注重整改落实工作整体性、协作性、联动性,共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8700多个。这一做法得到了省巡视组的高度肯定,作为经验在全省推广。
上下联动抓整改。全市共梳理出需要市委、市政府统筹、上下联动解决的问题72个。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这些问题细化分解,逐条逐项落实了牵头市领导、牵头单位和整改落实责任单位,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市直相关单位和乡镇,建立起第二、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上下联动整改的工作机制。市委整改建制协调小组定期开展督导,编发整改工作情况通报;在天门日报、天门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开设了联动整改的专题栏目节目,报道各地整改动态。天门电台“行风热线”栏目组定期邀请相关责任单位负责人做客“热线”,与群众直接对话,当场回答群众质疑,解决具体问题。
围绕发展抓整改。2009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加快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先后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全市招商引资新建、扩建、跨年度建设项目共156个,以天门经济开发区、天门工业园、岳口工业园、皂市龙尾山工业园为主体的“一区三园”规划面积调整到100平方公里,已落户工业企业136家;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市已初步形成棉花、粮食、油菜籽、畜禽、水产品、林产品深加工及蔬菜营销等七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雏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70多家,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共取消收费项目20项,停止收费7项;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试点,全市向种养大户已发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资金1000多万元;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实施城乡统筹、两型产业、土地管理、投融资体制“四大改革创新”以及以“两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以“一镇十村”为重点的城乡统筹工程、以交通物流为节点的一体化建设工程、以“一河两湖”为核心的水环境治理工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的环境保护工程“五大示范工程”,全市经济社会继续平稳较快发展。
围绕民生抓整改。市委把“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与党代表“进万家、结万户、解万难”活动结合起来,下大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多为基层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2009年共完成通村公路建设485公里,行政村通车率达到100%;解决1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实施以“三清五改一配套”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清洁工程试点,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农民工培训转移力度,共培训2.95万人;培植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219家,带动农民2.6万户,联结基地面积38万亩;落实全民创业小额贷款基金660万元,发放小额贷款3900多万元;被征地农民、村主职干部、国有农牧渔良种场职工养老保险稳步推进;建设经济适用房14万平方米、廉租房1.2万平方米,完成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303户;着力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水平,改造农村福利院10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全面启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加强基层社会调解组织等基础性工程建设,调整充实基层维稳专班力量,形成了乡镇三级综治维稳网络,社会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
围绕作风抓整改。市委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促进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紧密结合起来,与“作风建设年”活动结合起来,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三查三找”活动:查思想,找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的思想差距;查绩效,找精神状态、胜任本职、热情服务的能力差距;查作风,找遵章守纪、高效务实、雷厉风行的作风差距。广泛开展“四访四民”实践活动:开门接访听民声、主动约访知民情、带案下访解民难、上门回访宽民心。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期间,市乡领导带头下访、约访、回访,走进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倾听群众呼声,化解矛盾纠纷。共走访群众1.4万余人次,听取意见890多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650多个。坚持建章立制,市委着眼科学发展,长远发展,全面清理制度文件,理顺部门职能,废止过时的市乡两级文件314个,重新修订和完善市乡两级各类制度、文件2520个,全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整体发展的合力。
又是一年春草绿。天门大地处处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天门人民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新的起点上抒写着科学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