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NEXT
        PREV
        学习天地
        首页 当前位置:天门组工网 >> 学习天地
        打通整改“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14/9/15 点击数: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整改落实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决定性、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只有始终扭紧理念、重点、机制,才能确保整改不打折扣、落实不出偏差。

        树立理念,把牢整改方向。树立群众理念,真心接受群众评判。问题改了没改,群众看得最清楚;作风转了没转,群众感受更直接。在清除党员干部思想上、精神上的灰尘、污垢,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群众最有发言权、批评权。要牢固树立群众理念,真心接受群众评判。树立全局理念。整改落实最怕抱着“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心态,各自为战、上下脱节。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理念,将整改置于改革发展的全局来考虑,对照“问题清单”进行“系统诊疗”。基层要积极主动为上级决策提供信息参考,切不可把问题一交了事;上级要制定切实可行办法,并及时向基层和群众反馈。只有上下联动抓整改,才能防止出现整改死角、空档,确保整改取得实效。树立不达目的绝不收兵的理念。整改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坚决杜绝过关思想和松懈情绪,杜绝“拖一拖、等一等、看一看”的现象,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勇气,坚持做到摸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凡是问题没有整改到位的绝不收兵、凡是人民群众不满意的绝不过关。

        突出重点,清除整改路障。打破阶层固化樊篱。整改当中,一些党员干部“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积极执行于己有利的政策、消极应付于己无关的政策,使“好政策出不了中南海”;一些领导干部“四风”问题由公开转入隐蔽,改头换面,我行我素;少数“实权派”为保既得利益,构筑“分肥”同盟,拒绝监督,形成了整改落实的体制性障碍。必须以“拿起利刃割自己肉”的勇气与担当,抡起改革大锤,确保社会公平公正、风清气正。要敢于对各种特权现象说“不”,认真织牢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之笼,确保权力姓“公”。突出公开重点,大开群众监督之门。要坚持真开门、开大门,只有真正让群众参与进来,干部才不敢松懈、整改才不会走样、结果才令人满意。要畅通民意沟通渠道,搭建群众监督平台。坚持打开大门、真开大门,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

        构建长效机制,确保整改常态长效。制度是管长远的东西。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就要将整改的成果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确保整改常态化、长效性。要对已有的制度体系进行梳理,凡过时的制度该废止的要废止、该调整的要及时调整,确保制度不扯发展后腿;要根据发展的需要及时制定新的制度,避免“兵马已动粮草未行”,造成制度真空,给发展带来阻力;要注重制度的创新,在不违反原则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制度,用制度创新推动发展创新。(信息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何冲龙)


        党政机关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