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八督导组调研天门,所见情景令他们意外:传统劳务输出大市竟有几个“实心村”,常住人口超过80%!
百姓为什么不走了?记者赶到了这里。
刘大妈的循环型生活
5日11时,健康村刘晓清大妈开始烧火做饭了,她用的是沼气——村里有循环利用的养猪场。“每年光烧气钱就差不多节约1000块,划算呢。”她说。
七八年前,该村集体负债近百万元,既不靠山,也不临路,更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由于温饱问题都难解决,刘大妈的丈夫和儿子跟村里绝大部分人一样,都外出打工了。
近几年,村里一方面通过治沙改土、兴修水利,把贫瘠田、飞沙地改造成了稳产高产的农田。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有了一批企业……
如今的刘大妈,住在农村,过的却是不少城里人也羡慕的生活:吃的是绿色蔬菜,喝的是自来水,住的是小洋楼,用的是卫生厕所,烧的是清洁能源,看的是数字电视,买东西进大超市,还能享受到村里的福利……
近两年,刘大妈的家人也陆续返回家乡。
该村3680人,常住人口达3000人。
邻近的幸福村,一条近5米宽的景观河穿村而过,众多村民在岸边散步。当地人说,这条河叫幸福河,寓意幸福生活。
老樊丢下城里“金饭碗”
“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蚊蝇满天飞、臭气到处飘”。几句顺口溜,道出早年地处天门城乡接合部保安桥村的情景。
早年,环境差加上无产业做基础,当地不少村民或出外打工,或攒钱在城里买房,1000多人的村常住不到500人。
村民樊体飞也是早年“外逃者”之一。2010年前,他凭借一手机修技术在广州打工,月薪超过6000元。
2010年后,村里启动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工作,使圈宅分离、人畜分离、柴垛归点,环境大改变,该村也一跃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看到村里一年一变样,老樊丢下城里“金饭碗”,当起村里“第一书记”。
此后,村里开建大型农贸商城和建材市场,吸引一批家乡人回归。
老樊说,村里谈发展,想的不是做房地产或引进污染企业,而是因地制宜做商贸物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近几年,该村常住人口已逼近千人。
■ 记者手记
乡亲们要什么样的家园
一些地方搞城镇化、建设新农村,房子建了,人却留不住,最终民生工程流于形式。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地领导没搞清“为谁建”,没想明白乡亲们要什么样的家园。
健康村村民刘晓清说,选择留在家乡生活,是因为能花更少的钱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设若村村如此,城乡差异、家门口招工难、春运超负荷等等问题或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