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局长、研究员 李和风
采访: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 张璇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局长李和风认为,作为我国第一个针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综合性文件,《意见》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举措,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他特别指出,《意见》体现了柔性引才理念,有利于发挥人才聚集效应,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人才发展环境,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格局。
柔性引才是指突破国籍、户籍、地域、人事关系等刚性约束,坚持以用为本,对人才“使用弹性、管理软性、服务个性”,充分体现个人意愿和单位用人自主权的一种人才智力引进方式。李和风表示,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有了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谁就拥有竞争力。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渴求人才,更要牢固树立柔性引才理念,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李和风指出,《意见》中的很多措施都充分体现了柔性引才特点。如:破除人才流动障碍,打破国籍、族裔、户籍、地域等制约,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与企业双向兼职;对国家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支持在海外建立办学机构、研发机构,吸引使用当地优秀人才;创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促进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李和风说,《意见》中多次明确的柔性引才政策和举措,可以解决一些人才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激发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有利于聚集最优秀的人才,组建一流的国际和国内合作团队,实现以效用为目标的人才管理体制。”他解释说,柔性引才不仅有利于优秀人才实现自身价值,而且避免了身份改变、家庭搬迁、子女教育、工作生活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不便,满足了国外、体制外人才以及一些专才对工作地点、工作方式、工作回报的多元化需求。更重要的是,柔性引才有助于盘活人才资源,弥补国内或区域的人才特别是领军和尖子人才的短缺,起到指方向、带队伍、培养青年人才的作用,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就如何将《意见》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李和风认为,很多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例如,日本提出“交叉任职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在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间进行流动,科研人员、原任职方和调职方三方可以共同签署《调职协定》;美国部分高校实行“双聘制”,促进学科融合,双方单位与“双聘”教师就工作分配和职责等签署书面备忘录;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设立人才联合聘用制度,通过协议约定鼓励与大学科研人员双向兼职等。
“要尽快建立并实施人才共享机制,拓宽人才柔性流动渠道,确保柔性引才落地生根。”李和风列举了中科院在柔性引才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如:设立创新国际团队支持与海外优秀学者进行合作,与北京大学共同组建率先合作团队,邀请海外知名科学家担任中科院海外评审专家,在四类机构设立特聘客座研究员,鼓励科研人员到地方和企业挂职兼职等,都有利于引进大批优秀“智力”,推进部分领域和学科的跨越发展。
但柔性不是随性、任性,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需要科学的机制、稳妥的举措。李和风特别强调,要警惕不良的人才政绩观,不能为充数字和门面而随意引进;对引进的人才也要建立合同契约,机制上要有约束。对此,他提出四点建议:目标要理性,要做好顶层设计,按需引进,搭好平台、做好配套,不能为了引进而引进,移花接木栽盆景;机制要弹性,在用才的时间、方式、经费管理等方面弹性管理,因人而异、分类管理;环境要包容,要形成能来能走、能进能出的良好循环,柔性人才可以转为刚性,刚性人才也可以改为柔性;对权力必须有约束,既取信于人才,又要对人才明确责任、诚信自律,按协议办事。
“当前,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创新事业呼唤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也在不断寻觅发展平台,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金等要素的交流更加便捷,大数据支撑的人才市场平台兴起,使人才供需对接更加有效,这些都为柔性引才提供了便利条件。”李和风表示,今后如何引好用好人才,需要我们在《意见》指导下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充分开发国内外人才资源,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环境,释放更多的人才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