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发布时间:2010/8/16
点击数:
政策亮点
一体化: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国一体化的服务网络。
多样化:健全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
标准化:加强对人才公共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大力开发公共服务产品。
政策背景
1983年沈阳市人才服务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首个人才服务机构正式诞生。发展至今,目前各类人才服务机构涵盖了中央、省、市、县四级行政区域,基本上所有县级及以上的行政区域都设有专门的服务机构,提供人事档案管理、人事代理、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才交流信息发布、专家和留学人员服务、职称评定、人事考试等种类多样、数量庞大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我国人才公共服务在取得瞩目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公共服务机构职能定位不清,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缺乏对需求变化的动态反应能力;服务能力不强,创新服务较少开展等。
人才公共服务是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人才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是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服务范畴:不仅关注生存层面、更注重发展层面
人力资源的构成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根据受教育程度,从事行业、专业或岗位等方面的差异,人力资源形成了不同的群体和不同层次,他们在就业和职业发展中所需要的公共服务在内容和形式上是有差别的。专家指出,为了满足人力资源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也必然会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为了促进人才有效利用、创造力提升和价值的实现,人才公共服务政策不仅要关注人才生存层面的服务,更要注重人才发展层面的服务。例如,人才公共服务不仅包括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也包括人才测评、职业能力鉴定、高级人才搜寻、人才培训、管理咨询以及专家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服务模式: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公共服务不仅要提供普惠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公共就业服务),也需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专家认为,这些服务完全由政府承担是不现实的,政府要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到位,而个性化的服务可以由政府和社会人才服务机构共同承担。政府应支持各类专业性、行业性人才服务机构的发展,注重发挥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进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生产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社会多样化、多层次人才公共服务的需求。
这里涉及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人才公共服务中涉及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或项目,应该由政府实行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二是对于其他专门性和个性化的人才公共服务,要本着以人为本、保证质量的原则,可以由社会人才服务机构承担。在采取多样化的服务体系的同时,制定服务标准并加强监管,不断提高人才公共服务的质量。如国内首个人才服务标准——《北京人才服务行业标准》,就是基于北京人才市场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对影响人才服务质量的从业人员、注册资本、设施设备、业务范围和服务流程与环境等因素予以规范,通过对人才服务机构相关要素的量化,促使其达到相应标准水平。
服务原则:均等化、公益性、有效性
专家指出,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系统要把握三个原则:坚持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原则,即在保障人才生存和劳动基本权利的公共服务方面应该体现机会和结果平等;坚持人才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政府所提供的人才公共服务,主要资金来源是公共财政,必须以公益性为目的,不允许有牟利行为;坚持人才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原则,要以满足人才发展的需求和发挥人才的作用为目标,拓展和创新人才公共服务的手段和形式,使公共投入和公共服务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力,就是要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社会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基础作用,综合各方力量,为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流动提供一个公平、合理、有序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把人才公共服务优势转化为人才竞争优势。
一体化: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国一体化的服务网络。
多样化:健全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
标准化:加强对人才公共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大力开发公共服务产品。
政策背景
1983年沈阳市人才服务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首个人才服务机构正式诞生。发展至今,目前各类人才服务机构涵盖了中央、省、市、县四级行政区域,基本上所有县级及以上的行政区域都设有专门的服务机构,提供人事档案管理、人事代理、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才交流信息发布、专家和留学人员服务、职称评定、人事考试等种类多样、数量庞大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我国人才公共服务在取得瞩目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公共服务机构职能定位不清,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缺乏对需求变化的动态反应能力;服务能力不强,创新服务较少开展等。
人才公共服务是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人才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是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服务范畴:不仅关注生存层面、更注重发展层面
人力资源的构成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根据受教育程度,从事行业、专业或岗位等方面的差异,人力资源形成了不同的群体和不同层次,他们在就业和职业发展中所需要的公共服务在内容和形式上是有差别的。专家指出,为了满足人力资源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也必然会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为了促进人才有效利用、创造力提升和价值的实现,人才公共服务政策不仅要关注人才生存层面的服务,更要注重人才发展层面的服务。例如,人才公共服务不仅包括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也包括人才测评、职业能力鉴定、高级人才搜寻、人才培训、管理咨询以及专家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服务模式: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公共服务不仅要提供普惠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公共就业服务),也需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专家认为,这些服务完全由政府承担是不现实的,政府要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到位,而个性化的服务可以由政府和社会人才服务机构共同承担。政府应支持各类专业性、行业性人才服务机构的发展,注重发挥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进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生产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社会多样化、多层次人才公共服务的需求。
这里涉及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人才公共服务中涉及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或项目,应该由政府实行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二是对于其他专门性和个性化的人才公共服务,要本着以人为本、保证质量的原则,可以由社会人才服务机构承担。在采取多样化的服务体系的同时,制定服务标准并加强监管,不断提高人才公共服务的质量。如国内首个人才服务标准——《北京人才服务行业标准》,就是基于北京人才市场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对影响人才服务质量的从业人员、注册资本、设施设备、业务范围和服务流程与环境等因素予以规范,通过对人才服务机构相关要素的量化,促使其达到相应标准水平。
服务原则:均等化、公益性、有效性
专家指出,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系统要把握三个原则:坚持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原则,即在保障人才生存和劳动基本权利的公共服务方面应该体现机会和结果平等;坚持人才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政府所提供的人才公共服务,主要资金来源是公共财政,必须以公益性为目的,不允许有牟利行为;坚持人才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原则,要以满足人才发展的需求和发挥人才的作用为目标,拓展和创新人才公共服务的手段和形式,使公共投入和公共服务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力,就是要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社会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基础作用,综合各方力量,为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流动提供一个公平、合理、有序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把人才公共服务优势转化为人才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