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 (记者 华春雨)不是在参加评审,就是在参加评审的路上——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目前各类评审活动多,对科研活动“揭锅盖”勤,项目申报、课题汇报、成果评奖等名目繁多;评审环节多,许多项目都是要求反复申报、层层报审,许多人常年疲于参评或者受评,挤占了宝贵的科研时间,导致许多科研人员的工作消耗在各类评审活动中,严重影响科研教学活动。
对科学家而言,时间和精力无疑就是成果。针对上述情况,2013年9月以来,科技部、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北京市等12家单位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开展改进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工作(简称“三评”),对有关评审项目进行精简、合并、下放和取消。
一年多来,改进“三评”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查摆问题、调研摸底、整改落实、建立长效机制等步骤有序开展工作。在组织发起阶段,制定统一的行动方案,为工作的有序推进奠定良好基础。在查摆摸底阶段,切实摸清评审项目现状,认真分析各类计划项目的管理流程、评审方式、工作节奏和支持对象等基本信息,为优化整合筑牢根基。在整改落实阶段,以调整职能定位为主要导向,促进正确评审导向的形成。
经过改进,“三评”的评审项目有了一定幅度精简。内容相近、定位重复的评审项目被合并;适于地方或下级机构承担的评审项目被下放;可由市场或社会发挥主导作用的项目被取消。截至目前,“三评”评审项目有一定幅度精简,各单位共梳理取消各类评审项目37项,合并净减少41项,下放20项,总体精简了29%。
中宣部将文化名家和“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合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原有30个项目类型的基础上优化整合,形成了3个项目系列、18个项目类型的资助格局;教育部将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下放省级部门;科技部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下放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北京市重点取消了各部门自行设置的评审事项等。
同时,“三评”评审环节进一步减少。通过开展中央地方联合评审、压缩评审时间、减少会议评审、建立评审信息互认共享机制等,进一步简化评审环节,减轻科研人员评审压力。在压缩评审时间上,各成员单位积极响应“无评审月”倡议,确定将“三评”工作相对集中在每年4-5月和9-10月两个时间段。在减少会议评审上,中组部将“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由过去的两级评审简化为一级评审;科技部牵头的973计划第三轮综合咨询环节取消项目答辩,会期由过去的5天缩短为2.5天;中科院加强各项评审工作的相互衔接,加强结果互用,将院重点实验室评估与研究所诊断评估衔接,减少科研人员负担;教育部建立健全联合工作机制,对相关相近领域的工作事项,共享工作信息,减少高校重复劳动和基层工作负担。
此外,在对“三评”工作进行改进过程中,成员单位积极探索解决交叉申报和重复立项问题,探索科技项目分类评价机制,努力丰富评审形式,适度减少会议评审,使评审机制进一步完善。其中,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实行全面限项检索,避免重复资助;中宣部与教育部等部门商定,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负责人,同期不得申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并对相关基金进行联合查重;中组部提出“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将逐步实行网络评审和匿名通讯评审;中宣部提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由过去的会议评审改为通讯评审等。
下一步,改进“三评”工作将与贯彻落实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工作深入结合,着力解决科技计划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的“碎片化”问题,搭建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建立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管理制度,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改进“三评”工作各类评审活动多、时间分散等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