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NEXT
        PREV
        人才工作
        首页 当前位置:天门组工网 >> 人才工作
        打破人才流动隐形“捆绑”
        发布时间:2014/10/11 点击数:

        人才的流动既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也受到市场经济规律驱动。然而,有的欠发达地区习惯打“小算盘”,为了让人才不流动或少流动,他们以“保护”人才的名义,出台“土政策”“附加条款”,把人才与用人单位、部门、地方进行“捆绑”,通过人事、户籍、档案等束缚人才,让人才的流动成为“名义”。

        其实,人才作为生产要素,本身就有流动性,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如果欠发达地区一味人为设置障碍,增加壁垒,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更损耗了人才,耽误了事业。

        要及时打破人才流动的隐形“捆绑”。一方面,欠发达地区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推动人才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和协调,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用人观。另一方面,加快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当地政府的宏观调控,推动企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改变当地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现状,健全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推动户籍、档案、身份制度的深度改革,完善人才中介组织的服务,规范整顿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建立公开、平等、竞争的用人制度。同时,推动人才柔性流动。打破城乡、行业、身份的限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降低人才流动成本;在原有人才隶属关系下,创新采用引智合作、兼职招聘、互换互用等方式,推动地区之间、党政部门与企事业间人才“长租”“短借”,对外出租技能和智力,实现地区、社会人才资源共享。(信息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郭保永)


        党政机关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