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NEXT
        PREV
        人才工作
        首页 当前位置:天门组工网 >> 人才工作
        广州留创园:打造创业大孵化器集群
        发布时间:2015/7/23 点击数:

        留学人员到创业园创业,普遍都要经历“创客空间(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这样一个创业孵化链条。为了提高企业的孵化成功率,留学人员广州创业园(广州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自1999年建立以来,从最初的自己投资建立孵化器孵化企业,到鼓励明星科技企业建立孵化器进行再孵化,走出了一条打造创业企业孵化器集群的新路子。

        “广州开发区目前共有40家孵化器,其中9家是财政投入建设的‘公办孵化器’,其余全部是民营孵化器。”留学人员广州创业园主任汤恩说,“民营资本已经成为广州孵化器建设的主力军。”

        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广州留创园总孵化面积已达339.7万平方米,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投资建设的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形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孵化器集群,成为广州孕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载体、聚集高端技术人才的人才高地和科技自主创新的发源地。

        内生孵化:把员工变成合伙人

        企业通过内部人员的技术创新,不断诞生出新的创业项目,而后由企业出资成立新的子公司进行项目开发运营,这种内生孵化模式,是广州留创园打造大孵化器集群的思路之一。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公司是广州留创园成长起来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从2005年创业至今,仅用10年的时间,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2家子公司的全球知名平板电视主控部件设计方案集成商,产品在全世界市场份额占有率达到1/6。

        “很多人问我,公司这么多控股子公司和各事业部是怎么来的?”视源科技CEO王毅然说,公司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关键在于我们探索出了“内生创新、体外孵化”的路子。

        视源科技鼓励员工创新,如果工作中员工提了一个很好的点子,视源科技就会提供一个标准的调研报告,让他据此调研,并可以调动公司所有资源来做这件事。调研结果出来后,如果战略规划部认为合理有前景,就会为员工和项目先成立一个事业部,确保让产品有一年的销售。当每月盈利能够保障的时候,就会给他成立一个独立法人子公司进行运营,由母公司和研发人员共同持股。这样的孵化模式充分发挥了母公司在专业领域的带动优势,既保持母公司的创新活力,始终处于行业的龙头地位,又培育出子公司服务于集团主营业务,实现了集团多元发展。

        为推动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链条的快速发展,广州开发区先后出台《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广州开发区关于加快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孵化器发展的扶持政策。比如给予区级孵化器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资补贴最高50万元、给予优秀区级孵化器的奖励20至50万元、给予孵化器的培育上市企业奖励最高25万元、给予孵化器的运营经费补贴最高50万元等等。在这套孵化政策的引导下,一批以产业为依托的创业苗圃、专业孵化器(加速器)应运而生。

        外延孵化:延伸做强企业产业链

        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孵化新的项目,从而延伸做强产业链,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这是广州留创园打造大孵化器集群所探索的外延孵化模式。曾在留学人员广州创业园孵化的中山大学达安基因公司是这种孵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

        达安基因1994年设立,在发展过程中,公司逐步确立了“高度自由、优势互补” 的发展思路,将自己定位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孵化器,积极寻求与外来企业合作创业。但是在合作过程中,达安基因只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支持,而不干涉企业运营,给予孵化企业充分的自主权。现在,达安基因通过品牌影响、销售渠道、技术支持等优势,向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下游挖掘新的项目,已经孵化了106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了新的生物产业集群。

        “以产业资本为投资主体,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链条”,按照这样的建设思路,广州留创园已经分别建成了新材料、生物医药、创意产业、汽车电子专业孵化器。这些企业所建设的孵化器可以为入孵企业提供从项目入驻、成长到产业化全过程、全方位的专业孵化服务,既提高了留创园孵化器孵化企业的数量,也极大提高了企业创业的成功率。

        同时,为了有效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的运营及管理工作,广州留创园2013年推动成立了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每季度定期召开协会工作会议。通过工作会议推进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工作,加强各孵化器之间的沟通合作,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协同解决共性问题。协会重点建立各成员在项目引进方面的资源共享机制:在创业苗圃成功转化为公司的优秀企业优先引进到合适的孵化器,孵化器中成长的优秀毕业企业优先引进到合适的加速器中进行产业化,加速器中成长的优秀企业将优先推荐在区内买地建厂。

        协同孵化: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协同孵化这种模式类似于科研成果产业化,主要是企业利用自身的实验室、专业技术、销售经验等优势,把技术与市场充分结合,实现企业自身和孵化企业的快速发展。

        冠昊生物科技公司是这种孵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冠昊生物是国内再生医学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从留学人员广州创业园孵化毕业后,建立了冠昊生物产业园和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建设了经过GMP认证的实验生产楼,为进驻的科技项目提供资金、实验场地、销售渠道等全方位的孵化服务,实现小微企业“拎包入驻”,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生物医药企业研发风险高、投资周期长,审批手续繁琐,这对大部分科研出身的创业者来说是巨大的难关。”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总经理张倩说,“这些路,冠昊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深知过程的艰难。我们用了将近二十年时间、打造了一条生物医药领域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高速路,目前只有冠昊的几个产品在上面跑,太浪费了。建设孵化器,我们希望搭起平台,向同领域的初创企业开放资源和渠道,带动大家一起奔跑。”冠昊生物这种协同孵化的模式保持了孵化项目的良性循环。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州留创园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企业,有50多家企业已买地建厂或实现规模化生产并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在做好孵化器集群建设的同时,广州留创园也逐步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的孵化服务体系,建立起集投融资、科技研发、人才服务、创业导师、国内外对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孵化服务平台。

        如今,以留学人员广州创业园为依托的广州开发区科技孵化器集群已经形成“独木成林”的发展态势。截至目前,留学人员广州创业园累计孵化企业2713家,注册资本总额299.8亿元;在园企业总数1876家,注册资本总额228.2亿元;2014年新引进企业426家,新引进企业注册资本总额40.49亿元。

        同时,留学人员广州创业园也已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0人,聚集了9个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和广东省科技领军人才,这些人才和团队成为支持广州创新发展的人才资源库。(信息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杨晓冬)


        党政机关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