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博士帽 基层展作为
发布时间:2016/3/16
点击数:
主持、主导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专利470余项,为四个连片特困地区引进项目270多个, 引入资金18亿多元,举办培训班1600多次,培训人数达14万人次。
这是我省前四批“博士服务团”躬行山区几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摘下博士帽,基层展作为。这支特殊的“筑梦队”在基层一线播洒青春和汗水。他们是科技创新先行者、精准扶贫排头兵,以实际行动助推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
“瓶颈”与“智囊”精准对接惟楚有才的时代创举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北人才发展,有骄傲,更有隐痛:8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集中在武汉,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等山区库区、少数民族集聚区、革命老区和艰苦地区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
为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引导各类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向基层和艰苦地区柔性流动,2011年8月,省委决定实施“博士服务团”服务基层计划,从在鄂大专院校、大型企业单位、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选派优秀青年博士,到基层一线开展服务锻炼,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才以用立。顺应时代需要,勇挑重担,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砥砺人生、绽放青春,为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带着省委书记李鸿忠的叮咛与嘱托,至今,全省分四批共选拔415名青年博士赴基层服务。他们,不仅带给基层看得见、摸得着的资金和项目,而且带去了新的理念、知识和技术,受到基层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的欢迎。
4年来,415名服务基层的博士中,26人主动选择延长服务时间,1人选择留任当地。
服务基层踏石留印榜样引领接棒前行
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红色大别山的绿色崛起?挂职任黄冈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伊始,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师陈婷婷便带着思考下乡调研。
在一个个村庄中穿梭,与一户户农户对话中,她寻找的答案逐渐明晰: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共建特色乡村景观带,助力村民脱贫。一年后,她协助各县市编制重点地区的乡村规划,并推动黄冈县市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与村镇协会建立起互助建设的平台,为特色乡村景观带的规划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和陈婷婷一样,博士们到岗后,以求实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建言献策当参谋、发挥专长搞创新,把建功基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实践出真知,一线出人才。发扬‘泥腿子’精神,博士们把脚印印到每户农家,把调研做到工厂车间,将实验室里研究的成果到一线去转化。”团省委书记张桂华介绍,四年的服务锻炼中,涌现出神农架林区留下的首个“林博士”郭永兵、与群众同吃同住的“泥腿博士”牟成文、变荒滩为示范园的“水博士”廖伟、组织义诊走遍全省连片扶贫山区的爱心“医博士”熊念等先进典型。
不是过客是主人实干场上砥砺青春
从“象牙塔”里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里的“苦口婆心”;从繁花似锦的大都市到偏远僻静的山区乡镇;从按部就班的家庭生活,到工不随时、食不准点的单身日子……一年时间,挂职博士们生活和精神上都经历了一次大洗礼。“愿将此生付林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学专业、曾为长江大学副教授的郭永兵博士,在2012年底挂职服务期结束后,选择留在神农架林区继续工作,任林区林管局党委委员、局长助理、林科所所长。“挂职期间,我深刻感受到林区老百姓的困难和祈盼,体会到了林区各级部门工作人员的艰辛。我不愿仅仅做一个神农架的过客,更愿意在林区裂变式发展的洪流中,注入自己的青春、热情和智慧……”日记中,郭永兵表露真情。
博士下基层的价值究竟有多大?有人以医学博士为例算了一笔账:如果在大医院上班,每个月可创造经济价值数十万,每年还可以研究一至两个课题。这样算下来,到基层挂职锻炼1年,损失大了。来自同济医院,在黄州区人民医院挂职的黎培员博士却不这样看,“基层一线医生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基层既是博士们展示才华的大舞台、检验真才实学的试验场,也是促进博士们健康成长、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徐小兵表示。(信息来源 湖北日报 彭小萍)
这是我省前四批“博士服务团”躬行山区几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摘下博士帽,基层展作为。这支特殊的“筑梦队”在基层一线播洒青春和汗水。他们是科技创新先行者、精准扶贫排头兵,以实际行动助推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
“瓶颈”与“智囊”精准对接惟楚有才的时代创举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北人才发展,有骄傲,更有隐痛:8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集中在武汉,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等山区库区、少数民族集聚区、革命老区和艰苦地区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
为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引导各类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向基层和艰苦地区柔性流动,2011年8月,省委决定实施“博士服务团”服务基层计划,从在鄂大专院校、大型企业单位、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选派优秀青年博士,到基层一线开展服务锻炼,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才以用立。顺应时代需要,勇挑重担,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砥砺人生、绽放青春,为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带着省委书记李鸿忠的叮咛与嘱托,至今,全省分四批共选拔415名青年博士赴基层服务。他们,不仅带给基层看得见、摸得着的资金和项目,而且带去了新的理念、知识和技术,受到基层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的欢迎。
4年来,415名服务基层的博士中,26人主动选择延长服务时间,1人选择留任当地。
服务基层踏石留印榜样引领接棒前行
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红色大别山的绿色崛起?挂职任黄冈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伊始,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师陈婷婷便带着思考下乡调研。
在一个个村庄中穿梭,与一户户农户对话中,她寻找的答案逐渐明晰: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共建特色乡村景观带,助力村民脱贫。一年后,她协助各县市编制重点地区的乡村规划,并推动黄冈县市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与村镇协会建立起互助建设的平台,为特色乡村景观带的规划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和陈婷婷一样,博士们到岗后,以求实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建言献策当参谋、发挥专长搞创新,把建功基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实践出真知,一线出人才。发扬‘泥腿子’精神,博士们把脚印印到每户农家,把调研做到工厂车间,将实验室里研究的成果到一线去转化。”团省委书记张桂华介绍,四年的服务锻炼中,涌现出神农架林区留下的首个“林博士”郭永兵、与群众同吃同住的“泥腿博士”牟成文、变荒滩为示范园的“水博士”廖伟、组织义诊走遍全省连片扶贫山区的爱心“医博士”熊念等先进典型。
不是过客是主人实干场上砥砺青春
从“象牙塔”里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里的“苦口婆心”;从繁花似锦的大都市到偏远僻静的山区乡镇;从按部就班的家庭生活,到工不随时、食不准点的单身日子……一年时间,挂职博士们生活和精神上都经历了一次大洗礼。“愿将此生付林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学专业、曾为长江大学副教授的郭永兵博士,在2012年底挂职服务期结束后,选择留在神农架林区继续工作,任林区林管局党委委员、局长助理、林科所所长。“挂职期间,我深刻感受到林区老百姓的困难和祈盼,体会到了林区各级部门工作人员的艰辛。我不愿仅仅做一个神农架的过客,更愿意在林区裂变式发展的洪流中,注入自己的青春、热情和智慧……”日记中,郭永兵表露真情。
博士下基层的价值究竟有多大?有人以医学博士为例算了一笔账:如果在大医院上班,每个月可创造经济价值数十万,每年还可以研究一至两个课题。这样算下来,到基层挂职锻炼1年,损失大了。来自同济医院,在黄州区人民医院挂职的黎培员博士却不这样看,“基层一线医生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基层既是博士们展示才华的大舞台、检验真才实学的试验场,也是促进博士们健康成长、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徐小兵表示。(信息来源 湖北日报 彭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