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福建省清流县爱珍豆腐皮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兰爱珍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福建省农科院的陈君琛食品深加工研发团队为合作社开发的豆腐皮“真空保鲜即食”新技术已经上线,由于产品保留了原有风味,口感又好,一上市就供不应求,生产线上一派繁忙景象。兰爱珍高兴地说:“在他们的帮助下,产品的综合利用率提高了,产品的层次、级别也提高了,今年整体增收了500多万元。”
福建省农科院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陈君琛研究员领衔的“功能性食品资源与农产品深加工”研发团队,长期从事食药用菌等农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功能营养产品开发与加工技术及相关研究。他们的科研课题来自农村、基层的需求,成果没有搁置在实验室,而是及时转化应用,助力企业、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以需求定课题 为科研接地气
接地气是陈君琛团队创新致胜的法宝。这些年来,他们主动深入基层实地调研,了解企业、农户的技术需求,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不仅提升基层的产业发展水平,自身的科研领域也得到拓展。陈君琛说:“农户和企业都是一线生产单位,他们提出的需求就是基层和市场最需要、最有代表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创新的源泉。”近几年,他们帮助福建闽西好食品有限公司开发了葛系列营养保健品,帮助福建嘉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白背木耳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帮助福建乡下厨房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即食香菇加工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由于研究紧扣需求、契合实际,不仅给基层单位指引致富的新路子,团队的创新也捷报频传。近几年来,陈君琛团队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开发出45个新产品,申请国家专利33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注册“菇的酥”商标1个。2012年至今,陈君琛团队科技下乡达320人次,技术指导780多人次,技术培训1360人次,深受农户和企业欢迎。
责任激发奉献 团队共创成果
陈君琛说,他儿子上幼儿园时,每天都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在儿子求学阶段,自己也对他疏于关照,回想这么多年来的经历,至今仍觉亏欠他很多。但是在长期的农业科研工作中,他特别能体会基层企业、农户生存发展的艰辛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对他们的重要意义,深刻地认识到农民利益无小事,既然从事了农业科研工作,就应担负起为农民排忧解难、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责任。
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沈恒胜研究员,是陈君琛团队的一名优秀专家,也是团队于2000年从加拿大引进的海外人才。她在国内外先后获农学、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动物营养等相关领域的硕士、博士学位,她放弃了在国外已经拥有的优越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毅然选择了回国。她说:“我回来并不是自己有多么高尚,因为我心中始终有一个科学梦,既然自己所学专业大都跟国内资源利用有关,那就应立足国内,发挥自己专长,扎扎实实做点事情。”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团队中的每个成员无私奉献,拼搏进取。
科研工作中,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在对新问题的探究中,陈君琛团队不断寻求突破与超越。他们十年前就开始研究的“大球盖菇高值化加工及综合利用”和“大杯蕈周年栽培及产品深加工”两个项目,当时不被人看好,但他们在解决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大球盖菇不宜鲜食、漂烫液污染环境及大杯蕈菇柄量大值低等问题,历时10年的技术创新及攻关,开发出8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10个新产品,实现了“吃干榨尽”及高值化全价利用,填补了国内外同类研究空白开发,为食用菌加工产业的科技进步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项目成果在福建省电视台专题播出并被中央组织部作为全国中共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教材。自2007年至今,团队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福建省紫金科技创新奖1项,福建神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福建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福建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以合作促转化 基层施展作为
陈君琛说:“研究成果如果只放在抽屉里,就一文不值,只有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他们认真物色科技意识强的农户、企业作为合作对象。为打消企业、农户顾虑,在没有产生效益前,他们不收取对方转让费;为确保转化顺利成功,他们全程跟踪指导,手把手传授技术,及时解决新问题;在合作过程中,他们发挥专业和信息优势,与企业、农户联合申报国家、省的专项资助经费,争取支持。近几年,他们与福建仙芝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顺味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华源菌业科技有限公司、清流县嵩溪爱珍豆腐皮专业合作社、漳州康元农产品有限公司等合作单位一起争取到近千万元国家、省级项目支持经费,这些经费不仅促进了项目的实施和推广,也有力支撑了团队的科研创新,他们服务、合作的几十家企业新增效益近2亿元。由于他们的技术实力和处处为对方着想的可贵品格口口相传,许多企业慕名而来,寻求合作帮助,团队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广,转化节奏越来越快。近年来,他们对外转让技术成果7项,合同总金额达200多万元。
陈君琛团队围绕基层需求搞科研,以成果促发展,科研和服务互相促进,进入良性循环,实现了“双赢”。他们的做法受到基层农户和生产企业的广泛欢迎,也正被越来越多的福建专家和科研单位借鉴采用。(信息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禹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