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平凡人的故事,这是一些感人的事迹。他们用善良、担当、责任、奉献,给广大群众树立了榜样,具有震撼心灵的人格力量,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层层推荐评选,“荆楚楷模”天门(推荐)榜今日委托本报发布。
真要被人看见,善要被人感受,美要被人发现。他们是我们身边绽放的道德光华,他们描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光辉。“荆楚楷模”们用真实的故事证明:道德总是能引领我们内心走向正确的选择。我们为他们的言行所感动,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一起行动,从一点一滴做起,用感动聚合更大的力量推动道德建设,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正能量。
先锋榜·苏德安“全能民警”保平安
苏德安是胡市派出所的一名副所长,1996年1月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一直扎根基层,勤恳为家乡人民服务,忠实自己的使命担当,兢兢业业,从无怨言;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辖区安宁放在心上,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广泛赞誉。2011年被评为全市“十佳民警”,2013年荣立个人“三等功”,10余次受到市局嘉奖。
该同志18年如一日工作在偏远的胡市镇,身边的领导、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扎根基层,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满腔热忱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他以微薄的工资资助贫困老人,四处奔波为村民补办户口,常年坚持送证上门,帮助被打击对象的亲属、子女就业、就学等等。就是这些他认为最“家长里短”的小事,深深打动了辖区群众的心。
该同志管辖的宋大社区与汉川、应城、京山三地交界,市内外八个乡镇接壤,辖12个村1.5万余人,治安复杂,任务繁重,但他始终坚持“没有管不好的社区,只有干不好的民警”信念,把社区当“家”,把群众的“小事”当自己的“分内事”,恪尽职守、忘我工作。他坚持每周至少2天下社区走访调查,每到农忙时节必到社区组织巡逻,走遍了社区的每个村头巷尾,一张社区地图挂心间,没有一个湾组不熟悉,80%的村民都认识他,亲切地称呼其“安子警官”。无论面对“鸡毛蒜皮”的小纠纷,还是一触即发的大矛盾,他总是不推诿、不偏袒,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做到一碗水端平,公正、高效地调解处理,矛盾纠纷几乎全部实现就地化解,赢得了群众口碑,被赞为“金牌调解”。除了管好自己的社区外,他还长期分管侦查破案工作,破大案,除小患,18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治安案件800余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60余万元,被群众誉为“身边的守护神”。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社区底数清、情况明,小偷小摸、扯皮打架等报警量逐年减少,社区治安状况持续稳定。
先锋榜· 曾 文 用生命点亮万家灯火
11月22日晚上7时许,泰盟电业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经理曾文在当天工作结束后返回途中,遭遇车祸,以身殉职。
曾文,1987年10月参加工作,历经多个岗位,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通的员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部门负责人,走过了一条平凡而又生动的人生轨迹,画出了一道普通而又感人的休止符。由于工作出色,曾文多次被评为“市供电公司优秀共产党员”、“荆州供电公司安全生产先进个人”、“荆州供电公司反窃电工作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曾文工作的真实写照。上世纪90年代初,潜江至天门110千伏线路是天门唯一电力命脉线,曾文当时从事工区巡线工作。那条线路途径汉江边泽口一带,有两基电杆处于当地湖泊的孤岛之中,由于没有渡水工具,很少有人上岛巡视过。曾文接手后,与同事李必伟两人背着10公斤的工具包,负重游泳,艰难地完成了上岛巡视工作,解决了长期以来巡视工作的空白点。
敢于担当,不徇私情,是曾文过硬作风的体现。2012年2月,时任监察班长的曾文和卢市供电所所长一起对该镇一企业配电房进行突查,发现其电能表上安装了专门的窃电装置。经计算,该企业要补交电费和违约金共78000元。该企业老板第二天就找到曾文,送来了一个红包。曾文和颜悦色地对老板说:“我收了你的红包,就放弃了我做人做事的原则。”就这样,电费和罚金一分不少进了电费账户。事后,这位老板说:“曾所长这人,真过得硬,我打心眼里佩服他!”
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是曾文工作的不懈追求。今年7月,正值盛夏,皮防所门前一公用变压器被货车撞毁后,曾文接到通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带领他的抢修队从上午一直干到晚上8时,抢在天黑之前给附近居民们送去了“清凉电”。
在曾文身上,这种夙夜在公、不畏艰难、连续奋战、能打硬仗、无私奉献的事例不胜枚举。
好人榜·黄秋宝 送煤老人的“平凡之举”
每天早上或黄昏,在实验高中附近,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拿着扫把和撮箕在人行天桥上仔细的清扫台阶上的落叶。
老人名叫黄秋宝,今年63岁,18年前随儿子搬到天门,平常和老伴运煤赚点生活费。今年3月,黄秋宝运煤时经过实验高中前的天桥,看到台阶上满是树叶、纸屑、塑料瓶等垃圾,于是萌发了义务扫桥的想法。至此,每天早上或傍晚,黄秋宝就来到天桥上打扫卫生,除了天桥的台阶,就连扶手、栏杆也擦得干干净净。
附近的居民这样问道:“老人家,一个月给你发多少工资啊?这么认真!”。家住永丰巷的周美英说有一次老人提了一桶洗衣粉水,一级一级擦洗着台阶边缘,硬是用了4天时间把台阶边缘擦得干干净净。
除了打扫天桥,黄秋宝看到城区一些公共设施脏了,也主动去擦洗。他的三轮车上总是携带着水桶和抹布,陆羽大道花坛中的夜景灯、路边的电表箱、公交车站的座椅成了他经常擦洗的对象。
对黄秋宝的行为,儿子最开始很反对,一来认为没有必要管闲事,二来担心老人身体吃不消,老伴也经常说:“你每天做这些事,自己不累吗?到底图的是什么啊?”他说:“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我想活的有点意义,现在不是开展四城同创活动吗?我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
花白的头发、略显佝偻的身影、简朴的装扮,不计报酬、不求回报,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老人,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奉献的意义,黄秋宝老人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点赞。
孝星榜·李志兵“孝敬父母是儿女的本分”
今年刚刚30岁的李志兵2010年与家人从丹江口迁到天门白茅湖棉花原种场代湾大队。来天门之前李志兵的父亲已经瘫痪在床10年了,2012年底,李志兵的母亲突然身体不适,送往医院后确诊为小脑萎缩,随后也下半身瘫痪,卧病在床。
面对瘫痪在床的双亲、刚学会走路的女儿,更为了让在外打工的兄弟安心做事,李志兵夫妻俩二话没说就挑起了照顾双亲的担子。
李志兵和妻子成为了瘫痪母亲的专职“护工”。每天早上给母亲洗脸、擦身体,安顿母亲吃饭,每隔40多分钟,就来看一下、问一下,母亲每隔半个小时就要小便一次,小便失禁是常有的事,李志兵总是让妻子抱着母亲下床上厕所。
面对生活的压力,李志兵承包了代湾大队360多亩农田,起早贪黑学着种植本地农作物,维持家庭开支。
李志兵的弟弟今年寄回了一笔钱,李志兵只是用这笔钱的一部分在老人房里安了一台空调,剩下的钱分文未动,还给了弟弟。
今年3月2日,李志兵的父亲去世了。“父亲受病痛折磨十多年,去世时才58岁,我心里很难过,总觉得照顾父亲还不够。”李志兵说,“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做儿女的本分”。(信息来源 天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