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的花生,是他去年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引进并试种成功的新品种“花育21号”和“花育25号”,具有颗粒大、结果集中、出油率高等特点,而且抗旱耐涝,平均亩产量能达到800斤,比罗台分场以前种植的“白沙”花生每亩多出近200斤,可增收400多元。
西瓜也是他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试种成功的“黑美人”和“黄宝石”。“黑美人”外观美、产量高、品质好、耐贮运,适应长途运输,每年成熟时节,都引来成群商贩抢购;“黄宝石”水分高、价格好,俏销武汉、荆州及本地市场。如今的罗台分场,5000亩西瓜地里,大部分都是这两个品种。
罗台分场有耕地面积9800亩,由于是飞沙土,以往农工大多只种花生和西瓜,如遇天旱和涝灾,则产量锐减。
“一定要让大伙先富起来。”2006年,刘少进当上分场党总支书记,上任伊始,他就提出:改变单一的种植方式,推广蔬菜等多种经济作物和西瓜套棉花、套辣椒等种植模式。
可不久他就发现,农工们虽然都有强烈的致富愿望,但普遍怕担风险,对推广新品种、发展新产业顾虑重重。
为了打消大家心中的疑虑,刘少进和分场党员干部一起,带头在自家地里试种。
他到山东、广西等地考察学习,和蔬菜公司联系,先后试种了冬瓜、包菜、白玉春萝卜、大西洋洋芋、“黑美人”西瓜、“黄宝石”西瓜以及花生系列等新品种。
为了提高产量,他还尝试各种种植新技术,忙的时候,几天几夜守在田里。几年下来,他和场里的近30名党员干部,人人都掌握了一门以上实用致富技术。
每一种新品种、新技术试验成功时,是他最开心的时候。可也有失败的。2009年,他试种了5亩花生新品种,结果因种子休眠期短,提早发芽,他投入的1万多元全都打了水漂。
“试种怎么会没有风险?自己损失一点没什么,只要大伙别走弯路。”他重新耕整了田地,又为下一轮试种作准备。
新种的蔬菜,亩平增收近千元;新种的西瓜,价格是老品种的一倍。农工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坐不住了。
2队的唐军华一口气承包了130亩田,种植大西洋洋芋和西瓜。5队的郭万山看到“花育21号”和“花育25号”产量高,立马种了60亩。
不光试种,农产品销售也是刘少进操心的问题。
有一件事,他记忆深刻。1998年,场里推广种植冬瓜,到了收获时节,却碰上洪涝,冬瓜运不出去。着急的农工们将十几万斤冬瓜拖到场部,要求干部们想办法。
时任分场副场长的刘少进和同事们将冬瓜分头运到长沙、岳阳等地,找农贸市场,联系经销商,正是8月最热的时候,他在农贸市场里足足待了半个月,才把冬瓜卖完。
吃一堑,长一智。现在,经过培植,罗台分场建立了一支农副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有营销人员20多人,他们常年奔波在农业第一线,为农副产品和蔬菜瓜果提供销售服务,在同等市场条件下,使农工亩平增收近200元。
对于下一步,刘少进心里也有一本账。“7月以后,我还打算试种胡萝卜和地膜花生。”他希望,每年都为农工们提供几个能赚钱的新品种。(信息来源 天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