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路灯后,维护谁来做?电费怎么交?不管可不行。质询完毕,谢谢!”
“谢谢你的问题!维护将由物业、居民志愿者队伍一起做,电费将由物业代缴。答复完毕。谢谢!”
一问一答,有板有眼。
昨天上午,安贞街道办事处601会议室里,2015年度党政群共商共治议事协商会正在召开。这次,社区申请街道资金扶持的共有16个项目,街道预算总资助额达100万元。
现场热烈讨论这些钱要怎么花的,并非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干部。整齐的桌牌后,坐着来自各社区居委会、居民代表,以及驻区单位代表、大学教授、社会组织负责人等60位街道级议事代表。原本应是“主角”的街道工委书记董会生,则坐在靠近门口的最后一排,专心旁听、记录。
建菜站,治理小广告,对付无主堆物,设置晾衣杆,扩充停车位……没有“高大上”的面子工程,全是社区居民的家长里短。16个项目,申报主体是安贞街道下辖的6个社区。此前两个多月时间里,街道、社区、楼门三个层级,上下互动,面向社区、社会单位征集有效建议案8557件,最后提炼成了这些居民最关心的项目。
“参与式协商立项,就是要在决策前充分商量,让居民从源头上就参与自治。”会议间歇,董会生告诉记者,这些项目都关乎居民自身利益,大家的事大家一起商量着来。无论是社区项目,还是街道项目,共商是方法,共治才是目标,最终改变政府的“大包大揽”和“拍脑门儿决策”。
“还别说,把事情都放到台面上议一议,居民的‘片儿汤话’少了不少。”已是第三次参加街道议事会的刘景华代表,来自街道下辖的裕民路社区。他还记得当年街道帮助社区修整路面和绿化,挺好的事,可居民并不买账,有的说“这有什么必要,一搞工程就有机会贪污了”,有的嘴上没说什么,却故意堆放杂物阻碍施工……
“政府钱没少花,居民还不满意。”其实,刘景华挺理解部分居民的心理——因为没有参与,他们既不了解政府的意图,也不知道实施的过程,整个儿一“和我没关系”。
如今,从楼门、社区一级一级选举上来的46名代表,以及包括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内的14名来自社会各界的特邀代表,120只眼睛从立项开始就盯着政府的钱怎么花,一切都变得公开透明了。
“您看这安装几盏路灯,运输、施工、维护,总共才12000元,真不多。”刘景华指着其中一个项目,开始夸街道办事处“会过日子”。他听完项目牵头人的陈述后,提出了维护路灯的问题。“后期维护很重要,如果坏了没人管,居民要有话说了。”
参与式立项论证中,来自社区的项目负责人都提前制作了PPT,条分缕析;负责投票的议事代表开展质询,有模有样。
刚开始时,可不是这样。
第一次议事会,代表们不会质询,项目负责人也不知道怎么回答,闹了个大眼瞪小眼。为此,街道办事处特地请来社会组织研究人员、大学教授和其他街道的先进典型,给议事代表集中培训,同时通过“实战”总结提高。另一方面,议事代表结构也在悄悄变化。最初,老人代表占80%左右;如今,中青年代表比例占一半以上。
“黄寺社区17号楼是三十年前老旧楼房,管理和各种配套设施已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声控开关损坏和单元门口没有防雨罩……”17号楼综合治理项目的牵头人赵章虎,陈述项目条理清晰,详细的账目赢得了议事代表36张赞成票。按规定,赞成票须超50%才能立项。在项目多、资金少的情况下,还要根据得票多少优先排序。
“这两年给社区立项办事,几乎听不到牢骚了。”对此,刘景华很有成就感。
街道办事处工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倪遥远说:“这是一个对话的平台,在这里,政府也是一方面的资源,而不是什么都插手的指挥和保姆。将来要更加常态化,居民身边难点、重点问题,都可以用共治的方法来解决。”(信息来源北京日报 童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