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与社员一起收割藜蒿的大台村党支部书记彭国友介绍,十年前,经查阅资料,他了解到藜蒿营养丰富,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种植前景广阔。马湾是滨湖地区,传统种植作物是小麦和水稻,一年亩平纯收入不到千元,而藜蒿一年亩平纯收入可过万元。他便开始带领村民尝试种植藜蒿,当时没有形成规模的藜蒿种植业虽然每年每亩只有纯收入6千多元,但比种植小麦和水稻强。经过多年市场调查和带领村民试种的他便依托自己创办的华汇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5年在马湾镇流转近两千亩土地发展一村一品的藜蒿产业。
发展种植业,市场调查和种植技术至关重要。彭国友与部分社员先后到武汉、岳阳、荆门、潜江、随州、监利等地考察藜蒿的市场前景及栽培技术,2015年3月,他筹措140万元,大上藜蒿种植项目,103个钢架大棚平地而起。由于藜蒿生产成本较高,种植技术起初不成熟,他决定在37个大棚里进行试种,很快藜蒿长苗了,但生长得十分缓慢,他请来专家查看,原来是水分控制不当引起的,经过半个多月管护,藜蒿苗才缓过劲来。
此后,他经常到武汉蔡甸藜蒿种植基地请教,到书店买专业书籍学习。渐渐地,他成了一名种植藜蒿的“高手”,留种、追肥、插条、收割、刮叶、包装,彭国友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藜蒿种植流程。
第一批藜蒿收割后,彭国友与几名社员将150多公斤藜蒿装车运到华西(天门)供销农商城,按市场价3元/斤的批发价卖给商贩,商贩嫌藜蒿品质不好,第一次只卖出10斤。为保证口碑,彭国友与社员们商量后,扔掉了所有品质不好的藜蒿。
“只要品质好,我相信是不愁销路的。”彭国友说。从此,彭国友把藜蒿品质作为重要一环来抓,经过精心包装后的500公斤藜蒿整洁嫩绿,再送往华西(天门)供销农商城时被抢购一空。现在,合作社的藜蒿产品辐射到广州、重庆、江西、上海等地,种植基地已与武汉市白沙洲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地的商户签订了供销协议和合作意向,产品供不应求。
“藜蒿的价格,在不同季节有很大差别,吃藜蒿的旺季,批发价通常能卖到4元/斤左右,春节期间可以卖到10元/斤以上。”正在大棚里包装藜蒿的魏传珍高兴得合不拢嘴。魏传珍没种藜蒿前,种植的是小麦和水稻等常规农作物,每年每亩纯收入只有300多元,自从加入合作社办起家庭农场从事藜蒿种植后,仅种植20亩藜蒿一年纯收入可达20多万元。合作社的80多名社员也像魏传珍一样入股办起了家庭农场从事藜蒿种植。
“种植藜蒿,不仅可为本地老百姓的餐桌提供优质可口的食材,还能把稻麦种植模式亩利润不足千元提高到过万元。基地建成后,可为周边近千人提供就业机会,带领村民致富。”负责后勤与田间管理的彭福元说,“当初我在彭国友的说服下,也加入了藜蒿种植。”
“今后到合作社一年四季有事做,利用额外时间干点活给家里增加点收入。这里啊,就像个小型劳务市场。”帮工张梅香说。
“接下来,我们将在荷沙沿线征地200亩扩建藜蒿园,然后再建一个藜蒿蔬菜深加工工厂。”彭国友说,“合作社计划投资2500万元,用3年时间创建千亩藜蒿种植基地,让侨乡更多人脱贫致富。”(信息来源 天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