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农村青壮年党员外出较多、村党组织带头人难选的突出问题,四川省彭山县委坚持把回引外出优秀党员作为选拔带头人的重要渠道,围绕找得准、回得来、选得上、干得好,转变观念,创新举措,走出了一条回引外出优秀党员、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优化升级的新路子。
明确“五有”条件 确保人选“找得准”
该县坚持每年开展一次村党组织班子运行分析。通过近年来的调查分析,基层党组织能人难选难留的问题日益突出,群众对“守摊式”的干部越来越不满意,迫切希望引领产业发展、带领大家致富的开拓型人才担任带头人。为此,彭山把目光瞄准和聚焦在了外出优秀党员身上,鲜明提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五有”条件,即:有群众基础,作风好、品性好、口碑好;有农村感情,熟悉农村情况,热爱农村工作;有经营头脑,眼界宽、思路活、办法多;有带富本领,懂技术、会管理、善协调;有工作干劲,能吃苦、敢担当、勇破难。全县13个乡镇党委分村建立外出党员台账,按照“五有”条件,选准后备干部,重点跟踪培养。全县832名外出党员中,纳入重点培养的有210名,每个村都有1-2名优秀后备人选,为带头人的好中选优奠定了坚实基础。
真诚感召吸引 确保人才“回得来”
该县坚持用事业、用感情、用适当的待遇吸引凝聚人才,真正让他们想回来、能回来。
事业感召。乡镇党委班子成员结对联系外出优秀党员,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加强经常性联系沟通,向他们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利用春节前后返乡之机,组织他们到产业园区、示范新村现场参观,让他们看到家乡发展的喜人局面,看到回乡创业的平台、作为的空间、出彩的机会,激励他们回乡干事创业。
亲情关怀。每年以家乡党组织名义向外出党员发一封慰问信,采取组织党员服务队上门服务、实施“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关爱行动等措施,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待遇吸引。建立村干部工作报酬正常增长机制,近3年先后3次大幅提高报酬标准。同时,采取财政补助60%、个人出资40%,为他们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建立村组干部专项救助资金,县财政每年划拨30万元,及时救助遇到特殊困难的村组干部。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进一步增强了村党组织书记岗位的吸引力。今年换届,全县共有205名外出优秀党员回乡报名参选。
组织搭台引导 确保能人“选得上”
该县通过强化组织引导、搭建展示平台,努力让回乡人才公平竞争、脱颖而出。
提前设岗锻炼。对回引的优秀后备人才,有意识地推荐他们担任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积极参与村组事务管理;鼓励他们参与扶贫济困、基础建设等村级公益事业;引导他们带头创业、带领创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展示形象,赢得党员群众认可。
加强宣传引导。换届前,广泛宣传村级党组织换届政策、村支书“五有”条件。乡镇党委采取召开会议、印发资料、入户宣讲等方式,做到换届政策、“五有”条件家喻户晓;通过张榜公示、集中见面等方式,积极介绍参选人情况,让党员群众全面了解回引优秀党员的创业经历和能力特长。
公开平等竞选。全面推行“两推一选”,实行群众信任投票产生候选人、党员大会选举村党组织书记,通过设立竞职演讲、群众提问、公开答辩等环节,让回引优秀党员充分展示才华,接受党员群众挑选。严肃换届纪律,采取谈心谈话、签订换届纪律承诺书,做到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以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确保回引优秀党员选得上。在去年已完成候选人推荐环节的47个村中,52名回引优秀党员被推选为党组织书记正式候选人。
强化管理监督 确保工作“干得好”
该县坚持抓培训强素质,优环境增动力,严管理促实干,让优秀人才回乡当选后留得住、干得好。
分类培训,高效干事。坚持“干什么、训什么”,每年分类举办专题培训班。以农业发展为主的村,重点培训土地流转、现代农业技术;以旅游产业为主的村,重点培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以项目建设为主的村,重点培训征地拆迁、群众工作方法。坚持每年选派一批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职业学校、高等院校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
创造条件,激励干事。加大扶持力度,坚持惠农政策、产业项目、帮扶资金等重点向回引人才所在村倾斜。拓宽成长渠道,每年拿出一定名额面向村党组织书记定向招考公务员、定向公选副科级领导干部,推荐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担任“两代表一委员”。三年来,先后有8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定向考录为公务员,其中4名走上了副科级以上领导岗位。
目标管理,鞭策干事。建立村党组织书记任职承诺、离职承诺“双诺制”,当选后与乡镇党委签订三年任期目标、年度工作目标承诺书和完不成目标辞职承诺书。严格目标考核管理,每年就目标完成情况向乡镇党委和党员群众进行双向述职、接受评议,考评结果与工作报酬、评先选优、绩效奖励挂钩。
从严监督,规范干事。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每3年对所有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对重点村每年进行一次财务检查。实行村财乡管,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督促引导村党组织书记正确履职、规范干事。(信息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