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新民市针对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服务功能发挥的实际情况,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创收工程”确定为2014年的重点党建项目,坚持因地、因村制宜,因势利导,探索实践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六种有效模式,使越来越多的村走上各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
一是合作服务模式。村集体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以资源、资产、资金参股方式或为农户提供物资采购、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商标使用等服务获取收益;或村集体入股创建公司,所得收益按比例作为村集体收入;或村集体组建劳务输出、保洁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获取服务性收入。柳河沟镇大赵屯村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带动各项经济收入,通过资源入股合作社获得分红的方式,收入5.5万元。兴隆堡镇兴隆堡村利用原村部入股,与山东一老板合作创建建筑工程公司,由村主任参与管理公司,村委会与建筑工程公司3:7分成。公司依托兴隆温泉城开发建设,为园区铺设地砖,搞楼房砌筑等工程,产值230万元,纯利润20万元,村分得利润6万元。兴隆堡镇昂帮牛村针对温泉城开发建设,由一名副主任牵头创办了一家70人组成的劳动服务公司,专门给在兴隆温泉城开发的园区提供劳务输出服务,产值260万元,村集体创收8万元。
二是产业带动模式。加大农业产业化调整,加快发展适合本村特色的优势产业,培植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龙头企业,或围绕产业发展打造集体经济创收增长点。周坨子镇周坨子村在暖棚蔬菜产业上做文章,引进沈阳公用集团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对旧棚区改造和为公用农业产业服务及争取上级扶贫单位支持,集体经济收入 5万元。周坨子镇赵坨子村利用锦海食品落户该村的契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种植金塔辣椒,在原有2000亩暖棚蔬菜的基础上,发展订单农业3500余亩,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及争取上级扶贫单位支持,收入5万元。新农村乡靠山屯村发展寒富苹果5000多亩,果蔬大棚1500亩,村集体抓住发展寒富苹果产业契机,利用村集体荒山荒地,2009年栽植寒富苹果100余亩,今年产量达到5万公斤,村集体增收达10万元。另外,依托寒富苹果产业和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建起面积8400平方米、存果8000吨的标准冷库果蔬冷库两座,并成立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对村集体的冷库进行管理,对外进行冷库出租和运输等业务,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柳河沟镇滕甲河村种植、养殖、棚菜和林业已具相当规模,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在林地养鸡、鸭,种植桔梗、枸杞子,栽植葡萄、草莓等,已建起120亩的林下种植养殖实验区,承包个人经济管理,年底3:7分成,村集体收入11万元。兴隆堡镇陈台村在服务水稻产业上动脑筋、想办法,由党支部书记亲自挂帅,村干部自筹资金75万元,以每年1000元/亩租用农民承包田50亩,建水稻工厂化育苗基地,下茬种植大豆,收入19万元;投资6万元购水稻插秧机从事插秧作业,收入6万元。兴隆堡镇车家屯村成立韭菜销售服务公司,对车家屯村3000亩大棚韭菜进行统一销售,销售每公斤韭菜创收1分钱,扣除费用创收6万元。
三是资源盘活模式。充分利用村现有的各类土地、林地、荒地等集体资源,闲置的校舍、厂房、设备等集体资产,由村集体自主经营、对外发包、租赁或利用农业综合开发等惠农政策,增加集体收入。周坨子镇大坨子村利用集体土地,发展暖棚葡萄16栋,示范引领了棚户生产,同时村集体收入11万元。高台子镇腰高台子村对外出租冷库收入3万元,对外发包林带收入15万元。西街街道梁家烧锅村将闲置8年、产权属村集体的原村小学校舍及20亩校田地整体对外发包,以每年5000元的价格租赁给内蒙古一家矿业公司,用于特色养殖及旅游项目开发,现在第一笔土地租金10万元已经到账。大民屯镇后栏杆、七家子、方巾牛、新庄、东章士台、西章士台、佟家房、前栏杆8个村,在设施农业开发工作中,分别获得上级奖补资金350万元、340万元、460万元、260万元、90万元、80万元、30万元、60万元。
四是旅游开发模式。充分挖掘产业、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农事特色旅游业。村里组织村民搞好吃、住、行、游、购等配套服务,实现农民致富和集体增收。兴隆堡镇二喇嘛村壮大草莓产业,全村暖棚草莓面积达2600亩,并结合辽河产业带开发、兴隆堡温泉城发展,全力以赴做好草莓采摘园文章,打造特色品牌。以兴隆温泉城洗浴二喇嘛村草莓采摘为主题的乡村一日游吸引了大批游客,2013年举办了首届草莓采摘节,2014年举办了第二届草莓采摘节,进一步提升了草莓采摘园的知名度。现在园区草莓采摘已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村党支部依托特色产业,拆借民间资金84万元,以每年900元/亩租用农户承包田,搞暖棚草莓生产开发,建起长100米、宽23米草莓暖棚12个,每个暖棚预计纯收入为1万元,年收入12万元。温查牛村与村民合作经营满族温泉旅游餐饮,办起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的满族庄园饭庄。今年5月份满族庄园饭庄开始营业,由村集体负责与新民国旅、格林天沐温泉度假村、美国郡温泉度假村联系游客到该饭店就餐,该庄园推出满族四喜丸子、大豆腐、烧羊腿、家炖大鱼为主要特色菜系,年可创收5万元。
五是土地流转模式。顺应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趋势,积极引导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使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家窝堡乡小四台子村、大四台子村、大汉屯村经与小火团有限公司多次洽谈,共流转土地8200亩,涉及农户1000余户,租金每亩900元/年,下一步的种植流程由经济合作社代理,不打破户与户之间的土地界限,又由农户经营管理,农户每亩地可增收500元劳务费,户增收万元左右。各村党支部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队,有偿为公司提供平整土地、种植、施肥、收获等服务,三个村分别取得劳务费11.1万元、8.1万元、5.4万元。
六是招商引资模式。罗家房镇房申村利用区位优势,共引进京林园林、坤泽农牧、绿丰肉牛、钢结构厂等9家企业,总占地面积达1000多亩,其中沈阳绿丰集团投资20亿元的辽宁坤泽农牧项目占地680亩,是新民市的重大农事龙头项目。该村今年通过土地出租、征地补偿款利息方式,集体收入100万元。新农村乡孙家屯村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沈阳辉山乳业、辽宁海漫牧业等农事龙头企业对村集体荒地西甸子进行开发,盘活了资源,增加集体收入100万元。
截至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27个,占全市村总数的36%,比2013年增加26个百分点,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5个,占全市村总数的19.4%,比2013年增加15.2个百分点。全市第一批申报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创收工程的127个村累计集体经济收入4342.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得到显着增强,为村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信息来源 共产党员网 梁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