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县向化镇共有39个党支部,1685名党员,其中村党支部11个,农村党员1355名,普遍存在党员年龄偏高、文化水平偏低、党课接受能力偏弱等现象。近年来,镇党委着力于破解党员教育的难题,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文化层次高、年轻有活力、岗位在基层等优势,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组建大学生村官“微党课”宣讲团,每年为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群众提供上门服务,成为全镇党员教育的一道特色鲜明的“开胃菜”。
精心“备课”,走上讲台有底气
第一次代表党委下基层,为村里的叔叔阿姨甚至爷爷奶奶们上课,不少村官感到既兴奋又忐忑。针对这一情况,镇党委未雨绸缪,及时采取措施,为村官们打气。一是座谈交流定课题。召开各层面专题座谈会,重点围绕农村党员群众喜欢听什么、镇党委政府需要大学生村官做什么、大学生村官自身善于讲什么展开讨论交流,明确了党史党建、政策法规、基层实务、便民服务等4大类15项“微党课”内容。二是专题培训授方法。镇党委提出指导性宣讲方案,并多次邀请经验丰富的党校老师、村党支部书记现场示范,向村官们传授讲课方法和技巧。三是两两结对激活力。实施崇明籍与非崇明籍、老村官与新村官两两结对,共结成10个对子,并按主题分成4个宣讲小分队,共同拟定授课提纲后分头备课,确保每队都能及时“点单上菜”。四是集中试讲保质量。组织村官集中试讲,由分管领导、党校老师和党员代表等组成试听团,从课件展示、互动交流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确保“微党课”既对基层“口味”,又合主题要求。
灵活“授课”,创新形式有生气
镇党委鼓励村官们在创新形式和关注个性化需求上下功夫,努力提供菜单式贴心服务。一是精益求精“制单”。提前把课程主题、内容提纲、主讲人等信息,制作成表格式的宣讲“菜单”,及时告知各基层党支部,请党支部和党员根据需要“点菜”。二是快速反应“接单”。接收订单后,村官们“量身定做”,对讲稿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补充。针对涉及多个主题的集中宣讲订单,调整组队、结对练习;对于个别因行动不便、卧病在床需要送教上门的困难党员订单,则落实专人、分别送教。比如,卫星村大学生村官张敏在接到本村困难党员宋国华的上门服务“订单”后,坚持利用休息时间送课上门,还经常在下班路过时去他家里坐一会,拉拉家常,说说时事政策和村里最近开展的工作。去得多了,周围的村民也会围过来一起聊聊天,询问一些医疗、建房和养老方面的政策,她总是尽量回答,碰到不懂的就上网查、到镇上问,然后再向村民反馈。三是送课上门“理单”。村官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视频、图片、案例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讲,并将宣讲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中间穿插互动问答。授课时,村官们还主动征询党员意见建议,并分类整理成课程反馈单、党员心愿单等“服务清单”,确保党员愿意听、听得懂。
推广完善,打响品牌聚人气
村官们送课上门的贴心服务和新颖活泼的授课方式很受基层欢迎,“微党课”订单越来越多,在“七一”、年底等订单高峰期,甚至会遇到预订“撞车”。为此,镇党委综合多方意见,采取了一系列推广和完善措施。一是回听回看查不足。每轮宣讲结束后,通过回听、回看讲课过程和销项“服务清单”的形式开展阶段交流,听取多种对象的点评辅导,不断优化课程。二是资源共享促长效。录制音频,通过有线广播向全镇党员群众播放;建立课题库,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下载学习;壮大宣讲队伍,带动机关事业单位青年和村级后备干部积极参与。三是总结表彰葆活力。定期统计汇总宣讲情况,每季度召开工作总结会,对表现突出者予以一定奖励,并将宣讲表现纳入村官的年度考核,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
如今,“微党课”已成为向化镇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又一张名片。两年多来,先后有10名大学生村官参与,带动青年志愿者30余人,深入村居、“两新”党组织和党员家中开展党课教育100多次,覆盖全镇39个党支部,为5000多人次党员群众讲课。向化村党支部书记石振贤在听完大学生村官刘芳讲的《十八大报告亮点解读》后,逢人便说:“这些大学生就是有办法,虽然上课时间不长,但该讲的都讲清楚了,党员也听得进。课后还主动问我们有什么意见建议,连平时不愿学习的党员也都来听了,还听得高高兴兴的。”
“微党课”作为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展示自我的一项实践探索,不仅为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也为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信息来源 组织人事报 郑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