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近年来,各地加大对流动党员管理的探索,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需从党建工作理念和思路上寻求突破。
一是组织设置上树立“以不变应万变”的理念。“不变”一方面是地域的不变,就是流动党员所工作或暂居的楼宇、工地、市场、园区等的不变;另一方面是管理部门和管理者的相对不变。“万变”一方面是生产经营业态、经济社会组织的经常性变化,另一方面是流动党员的经常性流动。以地域为单元设置党组织,由管理服务单位、企业党员负责人任党组织书记,就能够解决过去“党组织的设置跟着党员跑”,“党组织建了撤,撤了建”的现象。如,在城市社区,分区域设置流动党员党支部,推选所在楼栋、工作热心、善于串门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实现在日常管理、生活的密切接触中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二是党员组织关系认定上树立“统管分离、多重管理”的理念。“统管分离”即每年的党内统计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分离,党内统计按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统计。“多重管理”即党员的教育管理既由党组织关系所在地管理,也可以在流入地或暂居地党组织管理,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相互反馈党员思想、学习、工作等表现情况。流动党员凭党员证明信、党费收据等能够证明党员身份的凭证,流入地党组织就应该将其就近编入一个支部、一个党小组,参加党组织的活动,接受党组织的服务。
三是工作机制上树立“同唱一首歌”的理念。建立党组织工作考评制度,把流动党员管理纳入党组织联述联评联考、基层党组织等次考评范围,使各级党组织责任明确,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建立党员定期评价制度,针对不同类型、从事不同工作的流动党员制定经常性发挥作用评价标准,把参加组织生活、完成目标任务、承诺践诺等纳入评价内容。在活动阵地上,鉴于党旗挂在屋里,党组织挂牌不显眼,流动党员难找党组织的情况,全国可以采用一个醒目的党组织阵地徽标,把党组织亮出来,让每一个党员看到徽标,就知道这是我的“家”。(信息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张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