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NEXT
        PREV
        干部工作
        首页 当前位置:天门组工网 >> 干部工作
        福建:“精专”培训提升干部“专业指数”
        发布时间:2015/2/10 点击数:

        1月18日晚,福建省委党校研修楼内,来自福建自贸区建设相关重要岗位的61位领导干部分为四组,正展开一场深入研讨。为什么说自贸区是改革高地而不是政策洼地?自贸区需要试什么、能够试什么?风险防控怎样做到该放的必须放开、不该放的坚决把住……

        这是福建省“自贸区建设与进一步扩大开放”专题培训班的一幕。5天的培训紧凑高效,既有全国一流专家学者的精彩讲授,又有思想火花交集碰撞的分组研讨。学员们认为,离自贸区正式挂牌只有短短40多天了,这个班开得好,恰逢其时!

        此次培训是今年福建新“十个专题”培训的开篇。2014年,福建面向省管领导干部,创新性、针对性地在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等5所国内知名院校,举办了城市建设管理等十个专题培训班,效果良好。

        一个打破常规的战略工程

        如果说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那么“十个专题”培训就是一次打破常规、着眼长远的战略行动。省委书记尤权和省长苏树林强调,要把每期培训班办好、办出成效。

        “建设新福建,需要懂行、在行、内行的专业型干部。因此,我们要通过短、小、精、专的培训,提升我省领导干部的专业化能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姜信治说。

        业内人士用“高”、“准”、“活”、“用”四字,形容“十个专题”培训的不同寻常——

        “高”者,高站位、高标准。以往专题培训一年只有4-5期,覆盖面较窄。去年共举办10个专题20期培训班,600名重要、关键岗位的省管领导干部参训,今年将再训500名。以往多设点省内,以本省师资为主,此次在5所名校开班,邀请省委原书记陈明义、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等一大批顶级专家学者、政府实践部门领导授课,调训规模、办班层次为历年专题培训之最。

        “准”者,专题精准。主动贴合福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部署,紧扣省委省政府工作重心,设置了城市建设管理、金融管理、文化产业、生态省建设、海洋经济、县域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旅游产业、外经外贸和信息化等十个专题。

        “活”者,时点好、形式活。采取领导讲学、专家辅学、集中授学、自我研学、交流促学“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按照“一班一策”的要求,选校设课。

        “用”者,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将学员600篇学习体会汇编成册,并梳理重点建议250条,形成11期《组工专报》,呈送中组部和省委常委、副省长和省人大、政协党组书记审阅,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场振聋发聩的“头脑风暴”

        十个专题紧扣重点发展领域,帮助学员获取最前沿的理念、最成熟的经验、最先进的模式、最科学的方法。在学习中明晰思路,在研讨中廓清理念,高质量的培训在学员中掀起了“头脑风暴”——

        “为什么我省地方传统剧目十分丰富,却难以得到年轻人的青睐?因为演艺方式陈旧,与时俱进的优秀剧目太少。”省文化厅纪检组长、党组成员张佩煌表示,培训促使自己反思“文化宣传公式化”的弊端,提高引导教育群众的能力。

        “福建应统筹经贸与人文、官方与民间、‘走出去’与‘引进来’,将历史优势、人文优势、经贸优势转化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优势”;“顺利推进改革,关键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准确把握习总书记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防止‘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

        ……

        闪耀着思想光芒的语句,在学习心得中俯拾皆是。“采取特许经营、投资补贴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补偿机制,探索横向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多渠道融资”等一大批重点建议,被各位省领导作为决策参考批示给18个省直部门。

        一次务求实效的创新实践

        干部培训作为提升干部素质的常规形式,长期面临“办起来容易、办得好不易”的困局。为什么“十个专题”培训叫好又叫座?福建给出的答案是:用“点题”培训破解供需脱节难题,用成果转化破解学用分离难题,用“开放办学”破解资源短板难题,用教学考评破解质量失衡问题。

        所谓点题,就是瞄准省委关注的重大问题、制约改革发展的深层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敏感问题,以提升干部素质能力为目标,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所谓成果转化,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安排专题辅导200多场,引导学员带着问题参训,鼓励学员互动研讨,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许多学员课后直接邀请授课老师到自己的管辖区域实地考察、指点思路。

        “开放办学、开门办学”,使专题培训借力国内着名学府,聚集优质师资,以“短小精专”的高端课程和优秀的人文底蕴,释放强大的吸引力。“我们的培训几乎没有人缺席或迟到、早退,很多没有参训的人也慕名而来,比如省海洋与渔业厅曾经组织40多名处级干部专程旁听。”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对培训进行严格评估。对课程设置进行评估,力求科学合理;对授课质量进行评估,让学生给老师“打分”,综合考察教师的理论水平、授课态度和教学方式等,作为师资选择的重要参考。例如,在筹划城镇化专题培训时,曾通过评估否决了人民大学的方案,改由住建厅直接向住建部邀请实践型专家授课。此外,严格评估学员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互动效果、学习成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信息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闽组轩闵凌欣)


        党政机关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